刚开始写第一句话的时候,我就怀疑我这点东西够不够被删除的标准,但无论如何,简单聊聊自己的感触。
作为80初的人,毫无时代经历,其实是很难去理解那段历史的,小时候的历史课总是教给我们SRB和LB搞起的WG,让祖国经历了磨难,为了考试考的好点儿也只能这么背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没有丧失掉的那点好奇心让人总不由自主的去想探究些什么,有时候跟自己的父辈聊起来,发现他们都不想谈太多,也许是因为一想起来他们就很心酸。
说回到这部电影,说是新中国历史D一的禁片也不算夸张,毕竟在老大亲自批示的文件里面能上名的电影应该屈指可数吧?全国范围内讨论了两年,也是极为夸张了。虽然可能此生都无缘看到大陆版本,但看到湾版也能窥探究竟。
单就电影而言,几乎毫无艺术价值,无论是港台腔的台词还是演员演技,没太多的可取之处,虽然让人挺感慨他们是怎么搞到那么真实的道具的,呵呵。
我不想重复其中的几句台词,倒是看到豆瓣里面一位朋友说的话,三四十年前人们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而现在的我们,却发不出这样的文字。令人感慨颇深哪。我们活在这样的社会,相对于艰难困苦甚至于温饱至今都无法保证的国家当然是幸福的,但我们为此而感到满足的话,那就失去了作为人类的社会价值,不是吗? 我们不是应该追求一些物质以外的东西吗? 如果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组织不能对自己的过去有所反思,你又如何相信他可以改正呢?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 ——柏拉图
这是台湾的《苦恋》,并非内地没有公映的且被批判的禁片《太阳和人》。
如果简单地将此片定义为反映文革的作品,则不免显得过于狭隘,主角的人生实际上经历了中国不同时代的繁杂过程,只不过在这所有的过程中,他都作为一个对“祖国”的单相思者而存在。
少年时代被日本人夺去了生活;青年时代被国民政府逼得走投无路而远渡重洋;在终于迎来新国家的时候,他的爱促使着他毅然回国,而接下来的反右与十年事件,则彻底将他击败,可即便如此,他至死也仍旧苦恋着“祖国”,在爱与困惑的挣扎中,结束了人生。
电影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特别是摄影很有水准,吴念真的编剧也将故事讲述得十分完整清晰,节奏恰到好处,影片的整体气质有着典型的台湾风格,几位女演员也相当养眼,即便一些场面和台词略显过犹不及,甚至生硬,但总体上的表达已经到位,最后一幕很经典。
内地版的<太阳和人>原来不可能看得到,所幸可以通过凤凰大视野窥得几个片段,做个不负责任的比较,台湾版差火候。因为承受太沉重的苦难,所以表现更有张力和生命力。这个不是没体会过的人能完美呈现的。道具布景首先不够写实,电影节奏拿捏不够恰当,一样的台词,演员却是在演。苦痛很肤浅地在演员脸上扭曲,似乎他们不理解,又似乎虽能理解但无法感同身受。难怪内地沉重的电影总是特别沉重。那仍旧鲜活的烙印刻进生命里,刻进骨血里。反思,呈现,再反思再呈现,直到记忆被磨平。
【8.9】nn1、一部比较文艺的片子,以黄色为主色调nn2、体现战争的残酷,以及湛蒸后的残酷。湛蒸年代以及和平刚开始的年代的人,是最惨的nn3、先是很久以前,凌晨光的父亲死了,他戴着红色毛线帽🧶出远门。一转场就到了现在,凌晨光和一个历史学教授在芦苇丛中抽烟,吃生鱼nn4、男主是一个画家,小时候就是雕刻画的。他哎蝈,脑子出了问题,愚忠,一个留过洋出过国的人,还脑子不好回来了,“为划乔服务是应该的”,然后那个式冰就拿着小本子在记,身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暗哨,多么恐怖,柏涩恐怖捅置nn5、“人类的创造者是人类本身,人类创造了人类和上帝”,电影也对西方的基督教进行了批判nn6、星星⭐,男主与渔夫女儿的女儿nn7、男主的妻子真好,跟着男主从中国远渡重洋,又跟着男主舍弃好的生活,从美国回到中国,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