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麦克尔 - HD中字

播放列表

 正序

观影指南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其它电影《麦克尔》HD中字即可免费播放。

DVD:普通清晰BD:高清无水印HD:高清TS:抢先非清晰

如果电影《麦克尔》加载失败,可刷新切换线路

未来影院为您提供电影《麦克尔》HD中字免费播放地址,如果电影《麦克尔》播放失败清按F5刷新再试,或者切换播放资源,请勿轻信《麦克尔》视频内广告,本站与广告内容无关.

请收未来影院唯一网址 [ http://www.qfanyi.com/details/18613.html ] 以免丢失!

《麦克尔》剧情:英俊青年麦克尔(Walter Slezak 饰)是画家苏莱特的专属模特,以麦克尔为原型,苏莱特创作出了精美的艺术作品,名声大噪,登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但苏莱特为了保存和麦克尔的美好回忆拒绝出卖杰作年轻貌美的女伯爵拜访苏莱特,请求后者为自己画像,麦克尔默默注视着女伯爵,四目交投之下,情意暗生,苏莱特思量之后决定为女伯爵作画,但创作不久因苏莱特无法描画女伯爵的眼睛而陷入停滞,麦克尔提笔代劳,女伯爵美丽的神色跃然画上……麦克尔与女伯爵相爱并逐渐离苏莱特而去,苏莱特承受着年青人的欺骗和背叛,将内心的悲苦呈现在画作上,受孤独煎熬的生命之火渐渐熄灭……  本片根据赫曼·邦的同名小说改编,是电影史上最早涉及同性恋题材的作品之一。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业余人又来写业余感受了。

    看了德莱叶的《麦克尔》,冲着剧情很像《道林格雷的画像》去看的。两个作品都是画中的人始于美而终于美,美在他们身上成了一把双刃剑。作品充满着阴柔邪魅的男性情欲,仿佛隔着大荧幕都能闻到荷尔蒙气味,光影精妙的处理和周围虚化的圆形镜头把整部片子带得暧昧了起来,同性情感的主题也不言而喻。

    没想到第一次的默片体验这么棒,人物都不用出声,布景、黑白灰的光影、脸部特写、配乐、间隙出现的字幕……每个元素相互填补,都能把电影撑起来。而且这部片子还充满了暗喻,细节与细节相呼应,很想告诉观众要表达的东西(同性之爱),但又不能做得太明显。


    虚幻光影和圆镜头

    电影刚开始就发现镜头和普通电影镜头不一样,它是圆形的边缘是虚化的,中间部分随着光影时暗时明,镜头位置随着导演的需要左右移动。电影屏幕的四个角始终是黑的。

    圆形的镜头以及它时而被缩小放大,仿佛像观众在窥探人物,又想看仔细点,又不敢窥探地太明目张胆,这也从另一角度表现出画家对麦克尔不可言说的炽热欲望。边缘光线的柔和,同时勾勒出朦胧虚晃的情欲。

    作品也通过光影的明暗来突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递进。画家帮女伯爵画像时苦恼眼睛怎么画,而麦克尔一来就给画上了,咔咔就成了整幅画的点睛之笔。这时镜头拍到女伯爵时光线变亮变白,女伯爵的边缘仍然是柔和的,头发丝都跟着变柔软了。镜头再切回到麦克尔脸上,原本清晰的光线也变得柔和起来,镜头来回切换,光影也随之越来越亮白,和之前暗戳戳的光线形成鲜明对比。

    除了演员的眼神戏之外,光影的处理也描绘出了两人逐渐暧昧的气氛和即将深入的关系。


    类文学的暗喻

    影片开头画家手搭着麦克尔的肩,观赏着自己画的麦克尔,对他说这迟早也都是你的,划开了一道小口子,暗示着画家对麦克尔别样的情感,无限的包容他爱他,甚至超过了带给自己无尽的荣华富贵的画作。

    还有一段吃晚饭的戏,画家、麦克尔、一对夫妇、公爵在聊着对“死亡”的理解,公爵和丈夫都表示最美的死亡就是为了至爱之人死去。果然最后两人为了夫人决斗,公爵死在了丈夫的枪下。死亡对话暗喻了这对三角关系的结局,同样也成为了故事的副线,和主线画家与麦克尔的故事并行,提示两条线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饭桌上画家因这次死亡对话产生了画新作的灵感,即凯撒被他的继子布鲁图斯谋杀。麦克尔询问画家那继子的表情和眼神会是什么样,镜头又在两人的脸上不断切换,这样也就暗示主线结局,他们就是画中人,画家也会因为对麦克尔的爱而死去。

    画作问世后,画家被授予国家荣誉,在举行仪式时那个卷跑所有画作所有财产的麦克尔并没有来。画家在茫茫人海中仍然执着于寻找着麦克尔,他的眉头紧皱,此时镜头正好把他和画作中的老人放在一起,本是对焦在画家脸上,随着光线变暗,对焦对准了后方画作上的老人。其实他就像是画中的老人,已经失去了所有,已经等同于被继子(麦克尔)杀死。

    影片最后,画家已经死去,麦克尔在女伯爵家欢愉时知道了这一消息感到惊慌失措,愧疚感和懊恼的表情爬上了脸庞,这时镜头距离拉近发现他正穿着一条中国的龙袍,一袭龙袍躺倒在女伯爵怀里,她抱着他说着“没关系镇定下来,有我呢”,暗示着他已然沉溺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无法自拔。


    帮电影说话的配乐

    因为没有人说话,所以在这部影片中唯一的声音就是配乐。配乐在这部影片中像是一个闹钟,它提醒着你故事即将进入整体,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即将到达顶峰,又濒临破灭。

    还提醒着你人物的情绪正在变化,当知道麦克尔把画作把英国杯子偷走了而产生了愤怒,又因为包容的爱而有起伏的平息下来,提琴声拉的极度刺耳,鼓声短促有力,慢慢出现了弦乐声,但前者提及的刺耳音乐声还未完全消失。

    大家晚餐时讨论死亡,问题和回答之间的那几秒等待时间,字幕和镜头不断切换,低音钢琴的琶音响五个音,又停下来,高音钢琴突然蹦出一两个滑音,又停下来,再来几个低音琶音,这样循环往复,就像人物和观众都在期待中夹带着紧张刺激感。

    画作问世时,配乐不再断裂,连贯的大提琴、弦乐、钢琴伴奏共振,营造出其乐融融的场景,而当画家在寻找麦克尔时,音乐也跟着他的眉头紧皱开始激烈扭捏起来。

    画家奄奄一息,低音慢速的钢琴声和柔软的大提琴共同低吟,麦克尔知道死讯,拉长的中高音大提琴声让气氛变得紧张又诡异。

    在默片中,音乐的作用至关重要,和镜头和光影一唱一和,让观影体验变得顺畅、连贯、有高潮。

  • Jensen

      个人认为,Dreyer在这部电影里主要和我们探讨了爱情(这里的爱情包括同性恋)和生命中其它一切的关系(包括友情,亲情,友谊,道德,死亡)。或者说,导演想问观众的是,你是不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
      首先,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是一部同性恋小说,所以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同性恋电影,但我并不认为michael和老艺术家的关系只是简单的同性恋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夹杂着爱情,亲情(父子之情),友谊,师徒之情.因为这些对michael复杂的感情,(主要是爱情),老艺术家原谅 了michael所有的错,(为了一个女伯爵抛弃了他,把老艺术家送给他的画作为了女伯爵变卖掉,偷偷拿走他的素描画等等)。
      电影还有一条副线故事,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虽然他明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一个悲剧结果,但他还是选择了飞蛾扑火,最后在与对方的决斗中不幸死去,临死前却觉得死得其所。(牵涉了三个主题爱情,道德,死亡)
      主线故事以老艺术家令人感伤的死而结束(死前没有见到michael),他留下遗嘱把所有的一切都留给michael,并留下那句“我见到了真正的爱,我死而无憾”颇费人思量的话,我个人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老艺术家的“爱”指的是自己对michael的爱,他觉得自己对对方付出的爱是值得的(虽然几乎得不到对方的回应),或者说他认为只要找到一个自己认为值得爱的人,然后可以全心全意对他付出,这一辈子就值了。
      早期的电影大师们都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运用象征主义手法,Dreyer也不例外,老艺术家在开场不久宣布画一幅关于恺撒被暗杀的画,(据说杀死恺撒的正是他的亲生儿子),老艺术家最后一幅画是匍匐在海滩上的一名失去所有的老人的画,这两幅画正说明老艺术家和michael之间有某种父子般的感情这种感情在电影过程中慢慢地被割裂了。
      在烘托电影气氛方面,Dreyer也别有一功。老艺术家一直画不了上门来求肖像画的女伯爵的眼睛,最后被michael画出来。一干人在剧院看《天鹅湖〉,(预示剧中人物悲剧的结局,两场戏都拍得荡气回肠,让人不胜唏嘘。
      与当时默片时代另一个重要流派,德国表现主义相比,Dreyer比较少对镜头呈现画面感,仪式感做更多的追求,但我在这部电影中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Dreyer喜欢一直给演员一个个面部特写,让电影画面中不时出现一幅幅肖像画,真的让人感觉是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这又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默片经典!(本人原发表于豆瓣<德莱叶>小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