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贤妻 - HD中字

观影指南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瑞典,美国,英国电影《贤妻》HD中字即可免费播放。

DVD:普通清晰BD:高清无水印HD:高清TS:抢先非清晰

如果电影《贤妻》加载失败,可刷新切换线路

未来影院为您提供电影《贤妻》HD中字免费播放地址,如果电影《贤妻》播放失败清按F5刷新再试,或者切换播放资源,请勿轻信《贤妻》视频内广告,本站与广告内容无关.

请收未来影院唯一网址 [ http://www.qfanyi.com/details/20645.html ] 以免丢失!

《贤妻》剧情:根据Meg Wolitzer所著同名小说改编,女主角Joan Castleman是一位文学家的妻子,美丽忠诚、无瑕疵,牺牲了自己的梦想、才华、野心,花费了40年的时间来辅助丈夫,忽略他的不忠,永远表现得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婚姻也来到破碎的临界点。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前夜,她将面临生命中最大的牺牲,同时也发现了丈夫职业生涯的秘密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它也落在山坡上安葬着迈克尔·富里的孤独的教堂墓地的每一块泥土上。它纷纷飘落,厚厚积压在歪歪斜斜的十字架上和墓石上,落在一扇扇小墓门的尖顶上,落在荒芜的荆棘丛中。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了,当他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微微地,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詹姆斯·乔伊斯《死者》
    死者
    8.8
    乔伊斯 卡夫卡 劳伦斯 亨利·詹姆斯 莫利兹 施尼茨勒 [奥地利] 阿图尔·施尼茨勒 / 1997 / 贵州人民出版社

    看似平淡的故事,如哲学的穿针引线,冷静的打开每一个隐匿的内心。

    一对热爱写作的师生恋夫妻,本是安稳的中产生活,诺贝尔奖的到来如雪花飘落于两人生命,平静由此充满颜色。片名《贤妻》,好像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位贤夫。

    一明一暗 不和谐的乔和琼

    乔接到电话时,第一反应是等妻子接分机

    开场的内容丰富到交代了所有电影的重要线索。琼对乔性请求的冷淡,对乔主动调情的尬笑(也暗示了乔在婚后多次婚外恋的原因),两个人的亲疏主次直截了当。

    当接到斯德哥尔摩的电话,乔刚接到电话就迫不及待让妻子琼拿到分机后再一起享受令人振奋的诺贝尔奖消息。此处接电话,乔在卧室暗暗的床头,琼的背景却是忽然转换为明亮画面的书桌。(本人也是因为突然的视觉不适应,发现了这巧妙的细节。)

    年轻时,书第一次被出版跳跳床

    年老时,书获诺奖跳跳床

    确认了得奖消息,两个穿着睡衣的老人在床上蹦跳。这样充满童爱的庆祝方式,呼应后面两人年轻时,书被第一次出版时欢喜。琼主动中止了二人的喜悦状态,乔有些抱歉的说“i just being silly”,还是接受了琼shower的建议。

    乔是乔写作的灵魂导师

    乔与琼是师生关系,乔是一流私立女子学院的professor,绝非是很多影评里说的自私、毫无才华的教员。当琼拿着自己的《Thirty years》给乔,乔肯定了她的写作,“充满智慧,但是超然的”,同时引导她需要更深入,深入生活的真相。

    “真正的作家,他不写作出版,一位作家必须写作,因为他必须呼吸。一位作家写作,因为如果他部写,他的灵魂就会饿死”。琼的表情,是乔在教学时表达的这段关于作家写作生活炙热的憧憬,显然,乔打开了她一直以为超然的写作观。

    这也是为什么琼在后面选择了隐形作家,更多是她发现那个时代难以认可她的梦想时的人生策略。

    乔打开琼成为作家的视野

    乔和琼在探讨她的小说《thirty years》时,我非常理解琼用她想象中的希腊式的母亲写作,乔耐心的引导她,一位母亲同时是某个人的爱人,某人的孩子,有渴望,恐惧和私密的欲望。琼的表情像一部分是反叛,一部分是被点亮。乔同时邀请了她周六来照顾他的新生女儿,应该是想让她了解真实的母亲需要处理的还有尿布,混乱的房间和一堆家务,这些事务显然都不是超然的。

    琼的作家梦碎

    乔为琼引荐了作家伊莱恩,这里乔显然是在给予充满才华的学生的爱护和作家理想的支持。伊莱恩的话第一次粉碎了琼的作家梦。

    作为前辈的伊莱恩,揭露了女性不会在被男性垄断和主导话语权的写作圈得到任何注意,“你的书只会出现在校友的书柜上”。残酷现实从同样优秀的前辈嘴里得知,给了琼一个big shock。

    回到现实琼和纳撒尼尔酒吧私会后,和乔发生争执的那个夜晚,又植入了一段琼在编辑部实习/男出版经纪们对她作品的态度。

    此处非常重要,在琼和乔在斯德哥尔摩争吵后,琼深夜独自起床看着《the walnut》回忆起这样的画面,画外之音是不是“如果那时候出版经纪肯定了自己写作的作品,现在会是怎样?(领奖的是不是自己?)”。

    伊莱恩的话和男出版们的对话,琼开始明白,依靠自己让作品被出版和阅读的机会差不多为0。

    琼需要乔实现她作家生命的“壳”

    乔写完了《the walnut》期待着琼客观评价的表情就像初出茅庐的小男孩,还会紧张的喝咖啡和抽很多香烟。此时的琼在和伊莱恩对话,又在男出版圈的闲话里得知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后,果断的决定终止自己作为作者的作家梦。当然,这种终止并不是完全放弃的终止,而是她需要选择自己之外,能够延续她作家生命的壳。乔作为常春藤名校的professor,文学修养足够,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所以她评判乔的作品,人物是木的,对话是愚蠢的,即使写的是他们的风流韵事,也并没有让琼展示爱人的欢心。乔恼羞成怒,第一次质问琼“如果我是个庸才,你为什么爱上我”?

    看到乔的愤怒,琼的话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对乔爱的承诺,然而基于上面的两处情节,明显是女主的绝望和发泄。然而她又热爱,也必须要写作, 只能凭着爱,在精神上对乔的才华进行阉割,让他安心的接受自己的代笔是最保险的捷径。

    琼显然不是为爱放弃才华和写作的文艺少女,相反,男主乔却的确是因为爱上琼和她的才华而接受琼的写作介入的热烈的男孩。

    导演太会拍了。一切都恰到好处。琼看到乔因为自己的批评愤怒、难堪、羞耻又犹豫时,琼这里说乔是她的生命,这生命不是她个人的生命,而是必须成为作家的生命。这时的乔对和琼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确定,因为和女学生相恋会把他从常春藤名校里除名。琼又展示了她强大的洞察力,及时提出了为乔fix小说的提议,稳定了乔的情绪。(FIX是个很巧妙的词,在电影里出现很多次。)

    琼在二人世界里的观察n生活是她完成写作的一部分

    “我只是观察者”,乔和琼前往瑞典的飞机上,因为纳撒尼尔的闯入,琼无意吐露的话,很能表达人物内在。琼的冷静,理性是内心的保护色,让乔像个粗鄙的老头,特别是乔在用他自己的幽默调节气氛时,总会被琼斥责,“you're so rude”,乔在琼的面前并没有获得真正的一个男性需要的尊重和来自妻子的爱。

    有些好笑的画面

    她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乔,公众场合的衣着,言行和一切。譬如乔在与诺贝尔奖的其他人高谈阔论时,琼就在对面,观察监控提示乔注意嘴角胡子上不可以有食物,这一幕有些可笑。其他时间,琼也是个冷静的观察者,琼描述作品《教员的妻子》,“并不是你的妻子,只是一个人物研究”,以及其他相处时,琼的目光并不离开乔,日常监控而已,就像她对自己文字的审视。

    在琼看来,乔是琼的作品的呈现者,他该和她的作品一样,理性、克制、优雅、完美。琼的观察是对主体的审视,为的是让乔保持同样超然,完全符合琼的理想的形态。

    琼作为母亲的一段回忆,大卫闯进了正在探讨写作的父母亲,乔抱着大卫离开,大卫哭嚎呼叫妈妈,琼并不管孩子剧烈的哭闹,全然专注着写作。有些母亲,同时是位作家。而对琼这样的女性,只能说她是一位作家,同时是位母亲。母亲的身份是琼深入写作生命需要的内容之一。

    琼坦白自己是KINGMAKER

    琼在回答国王自己职业时,告诉他自己是Kingmaker

    整个颁奖典礼,致辞前,乔上台领奖,琼标志性的双唇金币,隐忍、思索的表情,而乔的领奖更是压抑,他的手和表情看得出极其不安。

    乔的发言算是情真意切,几次顿住,他用他的方式向世界坦白。琼的表情在乔的每一次的停顿时都有变化,当乔说荣誉该归于自己妻子,她很期待乔的下一句,当乔延续感谢妻子的传统道德,而不是向全世界承认,这么多年作品都是出自妻子之手时,琼直接而愤怒、彻底的失望,以乔为耻的神态。在这之前,瑞典国王询问琼的职业时,琼说自己是kingmaker,这是从学生到妻子的琼,真正的野心和欲望。

    高潮的争执n长期分工的平衡破碎

    乔在斯德哥尔摩几次告诉琼,他们不是坏人,没有任何可耻、可怕不道德的事。到这里已如纳撒尼尔所说,疲倦了,因为疲倦所以不再有耐心,因为大赏的终点到了,乔选择了一个人站在光辉的顶端,她只是按例作为一个伟大的、体贴的诺贝尔奖得主的妻子的装点,她不能再接受继续做隐形人。

    乔显然更懂得婚姻和写作分工的意义

    乔因为爱,顺从琼选择的方式,和琼共度半生,他投入了2个人的真实的生活(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小说主角的名字)。这是源于他认为与琼一直持续的默契的家庭分工,即,乔负责家里一切事务,琼以自己的名义写作。

    乔的爱是如他所说,更深入的生活里(照料琼和家庭的一切),而琼的爱却始于乔对她灵魂的开启,和她作家梦的执着。此时她需要对自己长久热爱的坚持的真正写作者身份的修复和肯定,或也是对那个曾经男性话语圈的不被认可的对抗。

    乔和琼终于不那么体面的互相指责,揭发,抱怨,维持半世纪的写作伙伴的平衡关系破碎。

    这里我们看电片的不妨想想,乔真的没有才华的吗?如果当时乔没有爱琼,没有接受她对自己作品的评论和修改,是否一切又不一样?

    “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n当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

    争吵后的乔心脏病发,他躺在床上,问了两遍琼,“你爱我吗”琼保持她的镇定,冷静。

    乔在最后琼亲吻自己时,扭过头松开手

    乔躺在行政套房的床上,上帝视角的身体,让他发胖的身体看起来并不好看。导演这里一处细节拍的太精巧,画面上琼的面容慢慢模糊,窗外飘起雪花。还记得乔在最开始独自吟诵的詹姆斯·乔伊斯的《死者》吗。

    “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了,当他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微微地,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诗意美丽的梦,可能也是导演对乔这个角色的善意。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最后的结尾处,仍去程时服务的空姐。这个设定非常有趣,因乔和琼同往瑞典时,琼因为空姐对乔的服务有了醋意。独自回程,空姐看她和乔的视角让琼意识到自己的敏感和批判习惯,让她错过了真实的善意,或者还有乔这么久的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婚姻是互相成全,点金,两个人的创作。

  • Jensen

    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

  • Jensen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公众号,谢绝转载。

    这些是我的故事,我的文化,我的家庭,我的想法。——Joen我的话,我的痛苦,我独自在那个房间里,把你骇人听闻的行为变成文学金子。——Joan

    北京时间1月22日,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单揭晓,其中《罗马》和《宠儿》两部影片以10项提名领跑全场,获得8项提名的《一个明星的诞生》和《副总统》也紧随其后。

    《贤妻》海报

    与这些大热影片相比,《贤妻》略显“低调”,仅获得“最佳女主角”一项提名。

    一同获得影后提名的还有在《宠儿》中表现出色的奥利维亚·科尔曼以及成功跨界的银幕新秀Lady Gaga等。

    提到本片女主Joan Castleman的饰演者格伦·克洛斯,不少观众都很陌生,但年逾七旬的格伦奶奶早就是奥斯卡影后的有力竞争者了

    《致命诱惑》1987

    1987年,格伦·克洛斯在《致命诱惑》中塑造了Alex Forrest,这个角色名列美国电影协会百年间最伟大银幕英雄和银幕恶人排行榜第7名,对“坏女人”形象的精准把控让她获得了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之后格伦凭借《危险关系》和《雌雄莫辨》先后两次获得该项提名。

    《危险关系》1988
    《雌雄莫辨》2011

    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三次都惜败于对手,成就了雪儿、朱迪·福斯特、梅丽尔·斯特里普三位影后。

    今年已经是格伦·克洛斯第四次角逐影后了,在岁月的积淀下,“老戏骨”格伦的演技日益精湛,贡献了年度最细腻、最真诚的一次表演,很有希望借此封后。

    “亲密关系”

    《贤妻》中,格伦·克洛斯饰演了一位细致贴心、忠诚低调的妻子,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在40年间辅助丈夫Joe Castleman(乔纳森·普雷斯 饰)的工作。当丈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们的婚姻遭遇了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揭示了二人最大的秘密。


    本片以一次起夜作为开始,摄影机跟随着卡斯尔曼夫妇的脚步,通过适逢其会的闪回手法,刻画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女性形象。

    与总是侃侃而谈的丈夫Joe相比,Joan的言语并不算多,她总是静静地站在丈夫的身后,拿着他的外套和杂物。

    尽管格伦·克洛斯饰演的Joan一直游离在画幅的边缘,但她才是《贤妻》中绝对的主角。

    她一出现便带有强大的气场,哪怕“躲在”镜头的角落里,也能让观众忽视星光熠熠的、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丈夫——她的神情变化与微小动作始终牵连着观众的情绪。

    格伦·克洛斯对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把控十分精准,尤其是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

    摄影机数次聚焦于Joan的面部,无论是与丈夫敦伦时略带红晕的脸颊和几可乱真的喘息,还是在宴会上被叫错名字后消失的微笑,格伦用她的表情向观众展示了何为“润物细无声”。

    除了面部表情,格伦的“泪”也极具杀伤力:

    在听到丈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Joan的眼中满含泪花,有惊喜,也有迷茫;

    在丈夫与宴会上的宾客们高谈二人的生活小事时,Joan神情低落,眼睛上似乎蒙上了一层水雾;

    在知悉怀孕的女儿(艾利克斯·威尔顿·里根 饰)顺利产子后,Joan与丈夫高兴地拥抱在一起,她的眼中充满了激动的泪水。

    类似于这样的镜头还有几处,没有一处是完全相同的——她的泪中总是饱含着不同的情绪,有无奈,有坚忍,有压抑,更有悲痛与愤怒。

    她的泪水总是在眼眶中打转,只消几秒,便硬生生地止住了眼泪,似乎她一直在微笑着,从来没有过委屈与沮丧这样的负面情绪。

    这个角色就像东方传统观念中的女性,也就是我们常说“将一切奉献给了家庭”的主妇形象,她总能将家庭琐事处理得有条不紊,处处照顾丈夫,从来没有出过什么纰漏。

    与此同时,她又不完全是那种放弃梦想的女性,只不过是将自己的野心深埋进心底,以另类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格伦·克洛斯的表演让这个复杂的、多面的女性角色立体生动,赋予了Joan蓬勃的生命力。仅就其表演而言,值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通过电影的简介,让人不禁联想到同年的法国电影《阿德尔曼夫妇》,两者的剧本构思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都在演员台词上下了很多功夫。

    阿德尔曼夫妇 (2017)
    8.3
    2017 / 法国 比利时 / 喜剧 爱情 / 尼古拉斯·贝多斯 / 多莉亚·蒂利耶 尼古拉斯·贝多斯

    《阿德尔曼夫妇》中,剧中人物动辄便聊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文学巨匠,充满哲思与文学气质,但也有些曲高和寡。

    《阿德尔曼夫妇》剧照

    《贤妻》的剧本则改编自Meg Wolitzer的同名小说,台词风趣横生,通俗易懂,普通观众也能轻松理解,同时剧中人物口谐辞给、妙语连珠,往往话里有话,讽刺意味十足

    有网友戏称《贤妻》为《卡斯尔曼夫妇》,点明了两部电影的相似性,也有几分调侃之意。

    本片里,透过台词,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夫妻二人的性格特点与故事走向。

    本片男主还饰演了《谁杀死了唐吉坷德》中的“唐吉坷德”

    例如,丈夫Joe总是引用——并重复引用文学中的经典短句来掩饰自身的短板,而妻子Joan一开口便是金句,话中充满着真智慧而非“皇帝的新衣”。

    例如,丈夫在演讲中感谢自己有着一位多么好的贤内助,再次暴露其平庸的口才和老套的手段,这个行为也是二人矛盾爆发的因素之一。

    再例如,丈夫每次跟女性搭讪时都会用同一段话,同时赠予对方一个写着“I love you,true(我爱你,真真切切)”的核桃,这个老套的伎俩被反复使用了多次,加上他完全无法拒绝甜食和油腻食品,更能看出他的性格特点。

    电影中的Joe就像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少年,以虚假的一面出现在公众面前,吹嘘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能,随心所欲,不受家庭伦理道德的约束

    而Joan则是一位在40年间隐忍和包容丈夫的贤妻良母,但在一个又一个打击过后,她爆发了。

    为何忍了40年,却在几天之内突然爆发了?”我在第一遍看《贤妻》后,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二刷后,故事的逻辑显然更加清晰了,在一次闪回中,我们看到Joan与一位不知名的女作家(伊丽莎白·麦戈文 饰)交谈,Joan对她说:“A writer has to write(作家必须写作)”,随后女作家告诫Joan说:“A writer has to be read,honey(亲爱的,作家必须被读)”。

    两句简单的对白,却道出了作者与读者的“亲密关系”,也使得Joan放弃了成为一个作者,最终成为了一个被读者。

    这两句台词让她在40年间尽力辅佐自己的丈夫,毫无怨言,直到丈夫在晚宴上对别人说“my wife doesn't write(我的妻子不写作)”。

    这句台词是爆炸性的,它尖锐、虚假且令人厌恶,它瞬间击穿了Joe的心理防线

    丈夫的这句话就是Joan爆发的最大原因。

    以至于后来瑞典国王询问她时,她说:“I am a kingmaker(我是一名拥立国王者)”。

    Kingmaker,尤指沃里克伯爵(1428-1471),英格兰大贵族,是玫瑰战争中著名的立王者。他在1461年帮助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登基,后来又使被废黜的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六世恢复王位。

    Joan以这样的比喻来描述自己的一生,心酸又真实,为影片的戏剧性结尾埋下了伏笔。

    优质的台词值得褒奖,但不能否认影片中存在的一切问题,比如片中的父子冲突不够有力、对婚姻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刻、浅尝辄止地探讨了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等。

    这些缺陷使《贤妻》并不是时代的缩影,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总把故事看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但故事就只是故事。

    正如电影中的那些著作一样,他们不是丈夫Joe的“文化、想法”,而是妻子Joan的“痛苦、孤独”,是40年间丈夫做过的那些骇人听闻的行为和真实的故事。


    2018年北美电影总票房再创新高,达119亿美元,与此同时,《今日美国》却说2018是“一个明显的小年,远不如2017年的丰收景象”。

    即使在这样一个奥斯卡小年,大奖花落谁家仍是未知之数。

    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

    在被称为“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中,格伦·克洛斯凭借在《贤妻》中的精彩表现成功获得电影类“剧情片最佳女主角”奖。

    随后在1月28日的演员工会奖(SAG)颁奖礼上,格伦·克洛斯再度战胜《宠儿》女主奥利维亚·科尔曼,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手捧奖杯的格伦奶奶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工会奖是奥斯卡表演类奖项最重要的风向标,因为在奥斯卡的评奖规则中,除了最佳影片之外的奖项,都由下属分部成员选出。而演员部门人数约占总评委数的五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演员工会。

    所以拿下演员工会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提前锁定了奥斯卡影帝、影后宝座。

    当然也并非绝对,近十年里,只出现过两次意外情况:

    一是2011年《帮助》的女主维奥拉·戴维斯当选演员工会奖影后,奥斯卡给了《铁娘子》的女主梅丽尔·斯特里普;

    二是2016年《藩篱》的男主丹泽尔·华盛顿当选演员工会奖影帝,奥斯卡给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男主卡西·阿弗莱克。

    演员工会奖的颁发让原本不明朗的局面不那么微妙,也让来势汹汹的《宠儿》女主奥利维亚·科尔曼少了几分胜算。

    连下两城的格伦·克洛斯能否一路高歌猛进、成功封后呢?

    这部美英瑞合拍的电影能否SAG、OSCARS两开花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 Jensen

    我不同意妻子为丈夫牺牲的说法。这是一部“时代悲剧”,而非“个人悲剧”,它控诉的是女性得不到平等对待的时代,而非某个具体的个人。

    妻子写作,用丈夫的名字出版,这在当初是权宜之计。两人的生活困窘到过不下去,不得以用这种办法。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丈夫,妻子空有才华,不会被业界认真对待,作品没法出版;没有妻子,丈夫写不出像样的作品。他们拿出各自有价值的部分,使作品能够出版,赚钱养家,从小阁楼搬到海景房。可以说,这些写作福利是夫妻共同享受的。

    除去一些小插曲,这对夫妻是恩爱的,并且也相携白头了。丈夫花边不断,的确很渣。但他是有愧疚感并且是爱妻子的,他的得奖感言,不能说没有真心。妻子创作,丈夫承名,的确不公平,但将欺世盗名的罪过全归在丈夫身上,也是不公平的。

    结局(如果我看懂了)我很认同,这大概会是多数理智的人的选择吧。 对外,不公开,避免丑闻曝光。这不只是丈夫一个人的丑闻,一家人是绑在一起的。一旦曝光,街谈巷议的关注点会在妻子的委屈上吗?恐怕不会,更可能是在丈夫“骗”得诺奖上。毕竟,丑闻才最吸引目光。已颁发的诺奖会被褫夺,而不会改颁给妻子。全家人将始终活在丑闻的阴影里,尤其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儿子。可以说,无论对妻子还是整个家庭,丑闻曝光的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效应。但对内,让子女,尤其是儿子,知道母亲的才华,在有限的范围内,还母亲一点点公道,是有必要和令人欣慰的。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一位真实存在的女作家,Madeleine Henrey。她热爱写作也很有文学天赋。她的丈夫Robert Henrey是位记者,工作压力很大。丈夫忙不过来时,她就帮忙写一些报道。功力日臻成熟后,丈夫鼓励她以自己的名字出版作品,她就自称Mrs Robert Henrey,出版了一系列自传体小说。现在到图书馆查她的书,书脊上的名字仍然是“Mrs Robert Henrey”。比起遇人不淑的电影女主角,Madeleine无疑是幸运的。

    还有P. D. James。乍看笔名,大家都以为她是个男人。其实James是位女士,在英国政府部门工作,因为丈夫患病,需要贴补家用,才开始写作、出版。James 1920年代生人,5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第一本书出版时已经是1962年了,但她仍有因为性别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担忧,所以选了P. D. James这个看起来像个男人的笔名。

    时也,运也。一个人的悲剧,折射出整个时代女性的悲剧,这才是这部电影想表现的吧。说它为一人之悲做传,倒小看这部电影了。

  • Jensen

    同样是以老年人的家庭生活为主题,《贤妻》很容易让人想到前两年的《45周年》,跟45周年一致的是,片中的女主都是在家庭生活中隐忍的女性角色,对比之下,男主都显得有些幼稚。这部电影里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老两口吵架,女主对男主发泄自己一直以来在公众面前伪装自己不写作的积怨,男主无奈质问女主,“那你为什么会嫁给我?”女主强忍泪水,不知所措,只能说“我不知道。”

    经过了这么多年为丈夫代笔,也历经了生活琐碎,女主从来保持着理性得体,充当那个丈夫背后的女人,在这个过程中,她一定早已把自己说服了,说服自己是一个不想出名的人,甚至说服自己写的所有就是丈夫写的,就像丈夫试图说服她的那样,“我们是合作者”。妻子太明白,每个人命运中都会有一个自己注定要扮演的角色,虽然那种不甘心还会隐隐若现,但也不会成为生活的主流。

    而她为什么要嫁给男主呢?通过女主的回忆,我们能够体会到,虽然女主有写作的天资,却没有受到社会的青睐,也许因为性别,也许因为立场,然而男主作为她曾经的导师,却是真正发现她的才华并且真正欣赏她、珍惜她才能的人,何况这个男人本身也有魅力,像女主这样的知识女性,爱上他也很正常。这引申出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一对伴侣的关系时,有时我们会苛责为什么一个比较优秀的女性,会选择一个平庸的男性,这种差异在男女主人公身上也体现了。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在社会上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权益和内心体验?这个话题在今天的社会中变的更加复杂,然而在女主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她为自己所爱的男人放弃了名声,甚至终生说服自己承受这种莫默默无闻,因为她把成就爱人变成了自己的梦想,然而, 她心中不曾忘记,写作,曾经也是她心中的梦想啊!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礼上,我们能感受到男女主人公,他们的价值观都被撕裂了,男主用尽了最后一丝勇敢,也没说出事情真相,而男主的懦弱是女主不愿看到的,却也许是他们用尽一生来期待的结果。

    影片的结局我很喜欢,男主去世后女主带着儿子在回程的飞机上又遇到了意欲爆料的传记作家,如果女主在这时候选择将这一切公之于众,她和丈夫都没有遗憾了,然而,她却淡然对那个野心勃勃的作家说,如果你敢曝光这一切,我会把你告上法庭。礼貌微笑,没有指责与谩骂,留下作家错愕的表情,事与愿违的失落,然而,在这一刻,女主终于将自己说服了:她的丈夫是举世闻名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她是他的妻子,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