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柯达克罗姆胶卷 - 正片

观影指南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加拿大电影《柯达克罗姆胶卷》正片即可免费播放。

DVD:普通清晰BD:高清无水印HD:高清TS:抢先非清晰

如果电影《柯达克罗姆胶卷》加载失败,可刷新切换线路

未来影院为您提供电影《柯达克罗姆胶卷》正片免费播放地址,如果电影《柯达克罗姆胶卷》播放失败清按F5刷新再试,或者切换播放资源,请勿轻信《柯达克罗姆胶卷》视频内广告,本站与广告内容无关.

请收未来影院唯一网址 [ http://www.qfanyi.com/details/25715.html ] 以免丢失!

《柯达克罗姆胶卷》剧情:一对父子前往堪萨斯州,他们想在柯达公司最后一间柯达克罗姆胶卷(Kodachrome)实验室关闭前冲洗照片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男主婚姻不顺,父子关系不好,事业遇上挫折。通过一段旅程与父亲达成和解,捡回自己的音乐,找到自己的爱人。

    传统叙事,对吧。

    钱钟书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这暗示了旅行中的磕碰与曲折,也是旅行题材可以承载生活、治愈、爱这些永恒的元素的原因。我很羡慕剧中男主为了父亲能果断拒绝自己的事业机会,我想要是我,恐怕会苟着,何况是来之不易的说服。

    从电影的角度看,妹子的作用似乎倾向于粘合剂/中介,使这对“冰冷”的父子能够连接起来。但似乎工具人属性较强,情感厚度不够。整体上这个治愈也有点牵强,看过白日梦想家的人很容易猜到结尾。

    我也曾相信旅程有如此魔力,仿佛走到最美的地方,看到壮丽的景色,会印证自己的渺小,会忘我,以至于忘却烦恼。然而当我真在那景区时,我才发现我所焦虑逃避的,始终萦绕在心中,一个工作电话,我还是会打开后备箱的笔记本;导游催促的话语“几点前要赶回去”一直在耳边,仿佛有个巨大的倒计时。

    男主说前妻抱怨他一直生活在过去,而不是活在当下。她说的不对。

    也许她说的对,也许丢掉过去,活在当下,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你想改变,便可以改变。炒鱿鱼就被炒呗。

  • Jensen

    看完电影看了一遍影评,没找到最后结尾的那些照片出处都是哪些大师拍的,影评里也没人给到答案。

    对于电影本身,剧情略显老套,这没什么可讲,里面的一些乐队倒是很有意思,可以翻一翻找找他们的歌曲。

    再谈谈电影名称,《Kodachrome》,百度词条,(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当年一直是各大图片社和杂志的首选。因其是外藕型胶片,冲洗极其麻烦,药水剧毒,处理费用昂贵,全球仅仅有十几家专业店才能冲洗,并多分布在欧洲和大洋州,冲洗邮寄过程中还有丢失的危险,因此在业余使用者当中很少普及),剧中老头本有提到【Steve McCurry】,马格南图片社社员,在他早些年就一直用的是Kodachrome这卷反转片,拍下了很多惊艳四座的照片,(他很出名的一张作品就是阿富汗少女)。

    再回到电影,整部片子都用35mm胶片拍摄,不仅仅考验着摄影师的技术,更多的是对胶片的一种情怀融入到了这部片子里面。

    随着科技的普罗大众,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手拍一张照片,不管好与坏都是在记录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与地。我们不仅感叹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也带来的更快节奏的生活。在后浪推前浪,新旧交替的时代,数码摄影注定是要占据主导的,但也有那么一小撮人在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记录着这个时代和世界周遭发生的事,一卷36张or10张8张,又或者用湿板的大画幅去拍照,总是会有人在坚持热爱着这些在现在人来说可能会被淘汰的东西。一卷胶卷,从打开放入卷片轴、过片、拍摄、回卷,再到拿去冲洗后打印出照片,然后还有底片,这些慢的又实在的东西,“01”是无法去比拟的,而且数码后期要做胶片的色彩是比较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相机会有胶片模拟这个功能了。

    总之胶片就是让你更加热爱生活的一部分。试着用胶片去记录下身边的人和事吧。

    fomapan 100
    Lomography LomoChrome Purple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及两张个人粗鄙的胶片摄影,最后有人知道片尾那些图片的出处还请劳烦请教下。

  • Jensen

    单反时代,胶片依旧永恒

    nnn关于柯达克罗姆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款彩色胶卷,2009年停产,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nnn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除了漫画书里展现给我们的,还有很多的亲子关系,是那样遥远而陌生的。

    n在这部影片中,父亲喜欢摄影,喜欢自由,可他又喜欢用胶片记录这个世界,喜欢这样怀旧的记录时光,即使是已经被数码相机充斥,他依旧坚持使用胶卷相机,也就有了在他生命尽头发生的这个故事。n

    在这部影片中,父亲喜欢摄影,喜欢自由,可他又喜欢用胶片记录这个世界,喜欢这样怀旧的记录时光,即使是已经被数码相机充斥,他依旧坚持使用胶卷相机,也就有了在他生命尽头发生的这个故事。


    这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只有不到五千人标记,总分7.7,但我却想要给它打上五星。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关于摄影、关于胶片、关于柯达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

    “Shot on 35 mm Kodak Film.”

    整部影片用35mm胶片拍摄,对影片剧情的简介很简单:

    “一对父子前往堪萨斯州,他们想在柯达公司最后一间柯达克罗姆胶卷实验室关闭之前冲洗照片。”

    和胶卷一样,故事轻盈简单,和胶卷中定格的事物一样,有着很重的分量。


    影片的一开始并没有对父亲的职业作出很强的指向性,只是告诉观众父亲已经事业有成,喜欢音乐。

    即使生命已经垂危,却愿意把最后的力气花在打鼓上,并且有自己专属的乐房——一间玻璃屋子,当鼓声响起,穿透玻璃,情绪与力量更加丰富与感性。

    儿子受父亲的影响喜欢音乐,当上了乐队的经纪,不太幸运的是,中年的他,还没有车,没有签下过知名的乐队,甚至面临失业的危险。

    连接几十年未曾见面的这对父子的纽带,就是父亲的生命快要走到了尽头,重要的是,陪伴了父亲一生的柯达胶卷,或者说,父亲用柯达胶卷,去让这个世界的真实被保留,在父亲的垂暮之年,柯达宣布,最后一间可以冲洗柯达克罗姆胶卷(Kodachrome)的实验室,也即将关闭。

    父亲最后的愿望,是和儿子一起驾车去遥远的另一端,冲洗他最早的作品——还保留着的四卷胶卷。

    即使是这样,作为儿子甚至不愿意和父亲吃一顿饭,最后还是因为血浓于水,坐到了一起艰难的共进晚餐,但饭桌上的言语却不是那么和蔼,争锋相对在每一句话里,然后不欢而散。

    我不想过多的叙述父与子相互妥协踏上旅途的过程。

    因为整个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他们去往胶卷店的这条路上,也是父亲与儿子和解的一条路,这趟路途,有美国西部的风景,有黄昏下的老式敞篷车——这是父亲开了多年却没换的车。

    虽然影片从一开始所塑造的父亲的形象,是那样自我,顽固、甚至自私的一个人,但他却喜欢胶卷,喜欢有年代感的物件。这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与胶卷,是相互成就的。当胶卷面临死亡,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

    护士Kern,她拥有天使的面庞,也拥有着能够包容与理解他人的心。

    影片虽然讲述的父与子的故事,但她却是推动父与子关系从僵硬到柔软的重要存在,从一开始劝说儿子Ryder去与父亲相见,到踏上旅途。毫无例外,她与男主人公Ryder延伸出了一条感情线。

    戏剧性的是Kern没能够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程。

    父亲最终还是没能够挺过去。

    父亲在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父亲的死亡,也象征着柯达胶卷时代的彻底终结。

    在抵达实验室后,儿子看到了父亲在事业上的光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才知道,原来父亲已经是世界著名的摄影师了,在这里的实验室,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天,他说: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这是父亲对于摄影的释义,也是对人生的释义。父亲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摄影,甚至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至亲之人的理解与尊重,在生命的尽头,他终于收获完整的人生。

    在他告别人间的那个夜晚,所有的摄影师们夹道送别,这是对他一生事业最大的肯定。这段有裂缝的父子关系,也得到了儿子的释然。


    这四卷早期的胶片作品,送到了儿子的手中,当这些胶片投影到幕布上,一幕幕闪过的是他的童年,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一开始的摄影对象,就是他爱的人们,他的母亲,还有他。

    如果恰好你也喜欢用胶片去记录这个世界,如果你恰好有时间,就去感受这部影片里,保留的旧时光,每一帧的镜头里,都有那股藏在胶片里的温柔与力量。

    最后附上,这张影片中出现的音乐,他们都是上个世纪的声音,拥有着和这部影片一样的柔情和力量。

    分享专辑《Kodachrome (Music From The Netflix Original Film)》

    最后的最后,致敬过去的那个胶片时代。

    本文转自公众号:一个罐头nnnnn

  • Jensen

    如果说早已逝去的2017年只能看一部公路片,我的答案就是——《柯达克罗姆胶卷》

    原文载于公众号:yuanfangfm 关注城市和旅行

    看过一种情景,某个排队的门口,总有人焦躁不安,然而他们一旦通过了闸口,又突然变得闲庭信步。

    ——我们似乎想尽办法节省时间,却不知道时间到底何用;我们有了无数种方式节省时间,却忘了如何享受时间


    2017年过去很久了,我很怀念她。

    如果说那一年只能看一部公路片,我的答案就是——《柯达克罗姆胶卷》。

    《柯达克罗姆胶卷》

    《柯达》的剧情灵感,源自于2010年的真实事件——由于数码时代的冲击,柯达即将关闭所有的冲印业务。电影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摄影师父亲作为胶片时代的留守者,和儿子横跨半个美国,寻找最后一家冲洗店。

    喜欢本片,并非因为我是个摄影爱好者,只是很久没有享受不赶时间的旅途了

    抛开电影里的亲情爱情不说,本片最值得一提的,是旅程的慢,慢慢摄影,慢慢旅行,仿佛人生没有deadline一样,即使片中的老父亲已经罹患癌症。

    和如今动辄2小时的电影相比,本片只有105分钟,但他特殊的慢节奏,会让你在看完之后,还沉浸在漫长的旅途中。

    慢摄影

    摄影本应是一门缓慢的艺术,比起绘画,虽然可以一键成像,但是调试、采光、取景到后期的过程,并不比绘画简便。

    数码相机的出现,仿佛简化了这一切,而节省出的时间,人们真的是用来思考艺术么?

    片中有个细节,每到一个停靠站,父亲都会整理相机,繁琐的享受

    儿子问父亲,你为什么不用数码相机,父亲反问,你摸过假胸么?

    在考究的人眼里,很多数码相片,就是一份数据,一抔电子尘埃,是夺命连环拍之后,从几百张里撞大运蒙上的一张还说得过去的照片而已。

    机械相机的浪漫如枪械一样,看似结实,实则需要细心保养。有一瞬间,老人特别像印第安纳·琼斯

    在取景器里足足瞄上几分钟,然后颤抖的摁下快门,最后等上几天才能看到成品,那种集考究、创造、惊喜于一体的情感,才是摄影的灵魂。

    发哥最有发言权,甚至怀疑《寒战2》这段台词是他自己加上的

    有人说,艺术就是浪费时间。换句话说,他就是一个慢工细活。所以有些东西终究不该被替代,因为淘汰他们的时候,不是他们落伍了,而是这个世界急躁了。就像数字媒体横行的时代,我们聊热点和效率,而品质和原创已经逐渐遗忘。

    慢旅行

    主人公们的旅行,同样很慢。GPS和地图的冲突很有意思,习惯了最短距离到达目的地的我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走错路时遇到的惊喜。

    生命究竟在于终点,还是在于过程

    同样在旅途中,有些人会因为一场暴雨懊恼不已,有些人则自得其乐。这世界给予人们东西是相同的,不同的心境,取决于不同的领悟。

    年轻人在焦急的等待雨停,老人在寻找下一个作品

    有些时候,我们认为自由行才是旅行的真义。然而当海外代购、打卡网红地、种草热门餐厅占据了旅行时间表,我又忽然觉得,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跟着长途车随遇而安才是我想要的。

    仔细想想,有多久没有在旅行路上肆无忌惮的睡觉了

    有一年在去往凤凰的路上遭遇了堵车,于是我终于有工夫处理了相机里的几十张照片,看了一部电影,随后美美的睡了一觉。虽然到达凤凰已经是晚上,我反而精神饱满的去感受夜生活了。

    致敬柯达胶卷

    看过《逍遥骑士》,看过《在路上》,我们在歌颂生命和自由。而《柯达克罗姆胶卷》更多了一重含义,歌颂那个有柯达陪伴的岁月。

    父子到达了目的地,前来洗照片的人们聚在一起,是对胶片时代落幕的道别,又像是一场摄影师版的毕业典礼。

    摄影究竟是什么,也许看完本片,你会有新的理解

    最后,庆幸未曾错过的胶片时代,致敬那个缓慢的从前,致敬柯达。

    原文地址:我们有100种方式节省时间,却忘了如何享受时间

  • Jensen

    Netflix 一直是玩剧情的高手,但不算是个伟大电影制作的推手。网飞电影口碑崩坏的很多,不一一列举,我个人还算比较喜欢的一部是《无处为家》,融合了黑色幽默、诸多荒诞元素,整体气质诡异、独特、不可言说;没想到这部 Kodachrome 也带给了我很多不同的感受,有一些震撼,一些惊喜,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很多朋友看罢可能会觉得剧情过于 predictable 和略有老套,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它绝对不乏味,如果你有过一些在与父亲交往时的不愉快经历,那《柯达克罗姆胶卷》能为你带来的很可能是无尽的感慨和一点眼泪。

    我们判断一个电影是否是佳作的标准可以很简单:不必在每个方面都做到完美,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够做到绝佳,或者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或者能够触碰到观众的内心引起共鸣、共情、和深度思考,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列为佳作。对于这部没有观影难度的电影来说,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欣赏制作班底的诸多艺术安排、并认真投入到剧情中。

    《柯达克罗姆胶卷》是基于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改编而成。

    那么究竟这部故事情节简单但十分强大的电影,是如何逆转看似老套的剧情,通过独具一格的论摄影风格、叙事节奏、情感共鸣来成为一部佳作的呢?

    首先分析摄影风格。

    片子从头至尾,画面的色调高级,构图保持了很高水准。

    令人惊喜的色调突变

    其实主要的三个角色就是唱片业经理儿子 Matt Ryder(主业是喜剧演员的 Jason Sudeikis 饰演),知名摄影师父亲、癌症晚期患者 Ben Ryder(西部世界 William 晚年扮演者、老戏骨 Ed Harris 饰演),和父亲的护工/助理 Zooey Kern(漫威猩红女巫扮演者)。

    男主Matt在姑姑家的卧室 不经意展示的布景显示诸多细节

    这个卧室也是主要取景地之一,男主 Matt 在唱片业工作的人设丰满过程、童年经历、Matt 和 Zooey 音乐品味的娓娓道来,以及男主性格另一面的展现、男主在谈及音乐时的从容淡定专业、Zooey眼中第一次对他闪现了光芒,都是在这个小小的卧室中。

    叔叔家的 Dining room: 与角色颈部保持平行 画面有重点 便于观众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演员微表情、Ben微微驼背的体态等主要细节

    本部电影固定镜头比较多,所以构图上来讲更容易调动审美感官。从一个看似普通的画面:

    进化到一个近乎构图完美的画面就在几秒钟的时间,随着Ben的向前行走:

    影片主要交通工具与矛盾冲突发生地:红色敞篷车,颜色选用也是有讲究的

    类似的画面还有很多,欢迎大家截图后上传到影片图片详情页。

    其次,就是整体剧情进展的有序节奏。

    【Spoiler Alert: 以下开始涉及关键剧情剧透】

    电影前50分钟,制片组不遗余力地塑造诸多剑拔弩张的场景。

    Ben 身体不适,Matt的眼神中尚且看不出太多关切,更多还是冷漠

    转过来看Ben:

    这一眼冷冷的目光后,随即(近乎是摔)关上了卫生间的门

    诸多复杂的眼神不胜枚举:

    Ben 的弟弟,在 Matt 13岁后抚养其成人的舅舅发现自己的妻子曾经和自己的哥哥有过一夜情时

    当然,这些剧情主要塑造的就是一个令常人无法忍受的艺术家、摄影师、总在捅别人伤疤、不在乎 family value 的 grumpy 老男人 Ben 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镜头标志着冲突开始化解。

    第50分钟:Ben 第一次展露笑容,源于拍摄到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

    观众会不由自主地观察到这个细节,并开始进入到导演的圈套中:开始思考这个艺术家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上的摇摆,也是逐渐调动观众对 Ben 的好感的开始。但导演自然不会直接制造这个套路,随后三人去到 Matt 需要签约的乐队的现场,努力争取他们的合约,但为了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合作告吹,被公司开除,但 Ben 也没有表示丝毫的感激。

    此后的剧情节奏可以从以下的时间轴略窥一二:

    1:17 在医院 Ben 第一次哭,开始向儿子道歉,但不乞求原谅,并说出我爱你三个字。 其实很多中国式的父子/亲子关系就是:双方互相不理解,都在等着对方的道歉,但从来不会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而这个顽固、执拗的老头,终于在病床上被自己儿子的一路陪伴感化,也是感知到了自己所余时间不多了,任何任性都必须到此为止,不然将来就没有机会了。其实是一个催泪点。

    1:21 催泪点一过,两人立刻开始开玩笑,给人会心一笑和暂时的放松。

    1:26 二人终于到达位于堪萨斯州的洗相片的目的地,Ben 在众人包围中,说出了如下的话,Matt期间崇拜并骄傲的目光给了多个镜头。

    We’re all so frightened by time, and the way it moves on, the way things disappear. But that’s why we’re photographers. We’re preservationists by nature. We take pictures to stop time, to commit moments to eternity. Human nature made tangible. About as good a definition of art as any, I guess.

    1:29 摆弄着相机,Ben 坐在 motel 房间的凳子上,最后一句话是问 Matt "Do you hear that?“,仿佛听到了上帝的召唤,随即坐着头一沉,便溘然长逝。(但画面和台词转到了尚未发现并继续和父亲说着话的 Matt,此处这样的处理也是比较克制的,不强求探讨死亡造成的悲伤,更多是营造一种无奈但却震撼人心的氛围。)

    Ben 去世前的最后镜头:伴随着夏季蝉鸣,一句 Do you hear that? 便是最后告别

    1:30 随着 Graham Nash 的一首 Wounded Bird(Ben 曾经给 Matt 当做安眠曲的曲子)的旋律响起,在诸多专业摄影师的眼睛与相机的双重注视下,Ben 的遗体被抬出 motel。

    以上时间轴,主要是电影后半场关于 Ben 的有序的节奏进程。有观众认为接近越结尾,越容易来得仓促,前期的人物塑造、冲突制造也容易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即坑没填好),但通过后半场按分钟逐个记录来看,以3-5分钟为节点的情感变化点非常有节奏,不显得密集仓促,也不会对时长造成压力,总体来说剪辑师对这点的把握还是比较可圈可点的。

    最后,就是情感共鸣的塑造。

    终于到了研究人物心理和感情的阶段了。Ben作为时而蹦出一句人生哲理的老人,活完了具有挑战性的一生,投身于事业中并创造了伟大的成就。Matt 作为一个共情心很强的人物,潜意识里和行动上(除了影片开头)始终有主动改善父子关系的愿望和 endeavour / attempt / efforts,更代表普通人,比如我们;而那些多存在于艺术家们心中的痛苦与敏感复杂的感情,注定了 Ben 要承受更多、思考更多。正如他所说,happiness 对艺术创作是无用的。这也注定了他会度过孤独、不被理解的一生。

    Matt 在机场面对冲印出来的照片怅然若失,心中的遗憾、悔恨等情感复杂交织

    这段临终前的父子公路旅行,满足了他最后的愿望,即使他已经在拿到冲印的胶片之前溘然长逝,但他留给儿子 Matt 的,是对自己家庭生活重新燃起的渴望、对爱别人的能力的 reclaim,对拥有一颗更 open 的心灵的惧怕的克服。

    除此之外,电影描绘的还有胶卷业的没落带给人的怅然若失、时光飞逝之感;这与父子亲情持续几十年的矛盾、误解、隔绝,到最后的和解相辅相成,随着 Matt 观看 Ben 想要千里迢迢 cross half the country 打印出来的竟都是自己童年时的照片,预计观众的情感共鸣终于将到达顶峰;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击碎了许多观众内心的最后一道墙。

    结尾处,Matt 和 Zooey 并肩站在幻灯片前,看着 Ben 留给 Matt 的童年记忆

    笔者认为,Zooey 代表着陪伴他历经父亲的最后旅程和对过往的和解、再一起走向将来的人。这一瞬间,就是过去和未来交织在一起的瞬间。也是剧情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不同意认为这个角色显得多余的论断。

    综上所述,其实电影讲述的就是一对父子的《你一生的故事》。Everything is so predictable yet so touching. 即使我随着剧情的深入,逐渐猜到了后续的几乎所有剧情,但看到摄像对镜头语言的展现,看到剪辑师对叙事节奏的把握,感受到了这一切情感共鸣,使得《柯达克罗姆胶卷》总体上瑕不掩瑜,仍然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导演虽然年轻,但已经能看出颇具潜力;Ed Harris 老戏骨为影片整体增色太多,眉宇之间、一走一动都是戏,Elizabeth Olsen 的演技为奥尔森姐妹又增加一部不错的作品,Jason Sudeikis 在剧情片的尝试也证明了更多转型的可能,毕竟他对角色性格的整体把握功力还是不浅。恭喜也庆幸 Netflix 没有把这部我一直很期待的电影拍糊。希望能够看得到这位加拿大新人导演 Mark Raso 未来的更多作品。

    最后配上一幅芝加哥镜头

    第一次写系统性的影评,有很多细节可能不够完美,还请读者朋友多多见谅。此外也对影片里涉及的内容做了选择性的分析,比如结尾的照片展示,我希望能够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就像导演也为“潜在的照片展览“留白了一样。希望读者朋友们能通过我的梳理和分析得到一些独特的启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