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希布 - HD

观影指南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约旦,阿联酋,卡塔尔,英国电影《希布》HD即可免费播放。

DVD:普通清晰BD:高清无水印HD:高清TS:抢先非清晰

如果电影《希布》加载失败,可刷新切换线路

未来影院为您提供电影《希布》HD免费播放地址,如果电影《希布》播放失败清按F5刷新再试,或者切换播放资源,请勿轻信《希布》视频内广告,本站与广告内容无关.

请收未来影院唯一网址 [ http://www.qfanyi.com/details/28634.html ] 以免丢失!

《希布》剧情:Theeb是狼的意思,1916年狼孩未熟时,与哥哥胡森相依为命,学习沙漠道理,英国士兵与阿拉伯随从到来,要胡森带他们去找鄂图曼帝国铁路旁的一口井,Theeb不想被撇下,吊着尾,结果一起遇上伏击,他要迅速成长,无情砲火轰开血液里的狼腾印记。英国出生的那智阿布诺华也是大无畏小狼,用了四年完成首部长片,回到祖籍地约旦沙漠拍摄(《沙漠枭雄》亦在此取景),以小孩的心性和目光,在历史不留痕的沙漠上重建失落的游牧民风和天地意志。获威尼斯影展地平线最佳导演奖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通过沙特阿拉伯的汉志地区,从大马士革到麦地那的汉志铁路,是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帝国的主要铁路之一,也是穿越沙漠的重要路线。这条铁路始建于1900年,是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命令,计划一直延伸到麦加,以便人们朝圣城进行朝圣。但它的主要动机是加强帝国对帝国最遥远省份的控制。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所有建筑工程停工,这条铁路距离最终的目的地还有400公里。当阿拉伯人由英国战略官员领导时。T.E.劳伦斯起义反抗土耳其统治,铁路成为主要目标。今天,大部分铁路被遗弃在沙漠中,沙子吞没了轨道,和倒塌的车厢与发动机,灌木丛中长满了灌木。

    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相邻沙漠地区的贝都因人经常袭击铁路,因为它挑战了他们对朝圣者前往圣地的路线的控制。几个世纪以来,古老的阿拉伯部落一直指导并守护着穿越严酷沙漠的朝圣者。

    传统以来,为了到达圣城,朝圣者们在大篷车和骆驼背上旅行,旅程在四十天到两个月内完成。当铁路在1908年开通时,艰苦的两个月旅程减少到舒适和便宜的四天旅程。随着消息传播,来自俄罗斯、中亚、伊朗和伊拉克的数千名朝圣者聚集在大马士革乘坐火车。到1912年,铁路每年运送3万名朝圣者,到1914年,每年的朝圣者增加到30万人。

    与此同时,对铁路的攻击变得越来越频繁,不久之后,火车旅程变得比花两个月穿越炎热和干旱的沙漠更加危险。

    这条铁路的最后毁灭发生在1916年开始的阿拉伯起义期间,当时土耳其军队开始将铁路作为其部队和物资的主要运输方式。这使阿拉伯人更有理由和有机会对铁路进行报复。英国军官指挥的游击队成功地炸毁了大部分的轨道。后来的T.E.劳伦斯加入了这次袭击并摧毁了无数的桥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铁路被废弃了,尽管有几次尝试复兴。事实上,汉志铁路的某些部分仍在运作,例如从约旦的安曼到叙利亚的大马士革这一段,另一段仍在运行的是从马安附近的磷矿开采地到亚喀巴湾。火车使用了许多原始车厢和机车,以蒸汽和煤炭为动力运行。仍在服役的最古老的机车是于1898年在德国建造的!

    汉志铁路的废弃部分位于沙特阿拉伯的安曼以南,铁路爱好者将在那里找到许多废弃的车站、圆屋、生锈的机车和汽车。

  • Jensen

    第一次看约旦拍摄的电影。
    故事本身我感觉并没有什么出众。
    让人感兴趣的是阿拉伯世界国家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
    广袤的沙漠,干旱的土地,厚重的服装,笨重的骆驼和随处可见的苍蝇。
    这样看来,在这样一个国家和地区,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可能也是十分不易吧。
    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真是十分恶劣。
    因为文化差异,有时候不是很明白导演的留白。
    希布安静的大眼睛里在深思什么。
    又为什么他毅然决然的杀死了那个劫匪。
    是因为他看到那个劫匪拿着英国人的物品换取钱财了吗。
    可是他一开始就知道这个劫匪杀了英国人和他哥哥的啊。
    另外那个军阀是何人,属于哪个派别?
    希布以前在他的心中又是如何认定这个劫匪的呢。
    他为什么在中间维护了这个劫匪。
    种种事情下来,他的内心究竟产生多大的情感冲突。
    这些关键细节我都没看明白。
    只是人类互相残杀对亲情的割裂,对儿童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惟愿世界和平。

  • Jensen

    剧透慎入。

    刚刚看了Wikipedia上的介绍,意识到影片的字幕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前因后果跳跃,不易理解剧情。在希布与强盗去往土耳其军营的路上,曾经碰见过一队阿拉伯革命者,即那队询问强盗哪来英国手枪的人。他们问强盗是否看见那个英国人,他却对他们撒了谎。

    实际上,革命者此时正在等待英国人的炸药,却不知强盗掳走了英国人的炸药,但没有告诉他们。

    T.E.劳伦斯的《智慧七柱》中,曾提到阿拉伯革命者铁路游击的危险。汉志铁路修建于沙漠,周边几乎没有掩体。土耳其军队的装备又远比阿拉伯游击队精良。影片中革命者在与希布别过后,想必由于不确定英国人是否会来,只得冒险在铁路旁等待。没有炸药的革命者等候在铁路旁,就成了活靶子。他们遭到土耳其军队的屠杀,成为了希布后来在铁路边看到的尸体。也许开头英国人坚持必须出发的原因,正是革命者急需这批炸药。这个事件显然也触动了年幼的希布。面对革命者的尸体,希布转过头去,不忍再看。故而在影片的最后,强盗用这批炸药换了银币,希布明白了一切,悲愤交加地杀了他。

    结尾处,希布说:“他杀了我的哥哥。”

    实际上他知道,强盗杀的不仅是自己的哥哥。

    还是感谢字幕组,为我们翻译艰深的阿拉伯语,可能还是约旦方言,使我们得以欣赏这样一部电影。

    ——————————————————

    故事发生在一战时期的阿拉伯半岛。影片没有着意渲染宏大的场面,只是把一个贝都因少年的故事娓娓道来,叙事方式让人想起贝都因人篝火旁的夜话。因此,故事略显平淡。但我想平淡之下藏着耐人寻味的暗流。劫掠队长对男孩的网开一面,男孩在劫掠队长身上学到的勇敢,男孩突如其来的复仇,都隐藏着内心的矛盾与人性的挣扎。故事情节看似跳跃飘忽,但如与人物心理串联,就会连成细腻完整、惊心动魄的一环。然而太含蓄的表达会影响影片的整体效果。n斗胆猜测一下男孩最后开枪的原因。n一、从男孩个人来说,劫掠队长杀死了自己的哥哥与同伴,作为一个渐渐成熟起来的人,他必须为哥哥复仇,最终克服内心的犹豫、恐惧、悲伤。血债血偿,这是贝都因人千年的定例,是他作为一个成年人必须肩负的重担。n二、从阿拉伯民族、和电影的主旋律看。希布在旷野中已与劫掠队长相依为命,度过了艰难的沙漠。为什么希布在见到土耳其人之后却杀了他?影片的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n生存是最基本的需要,沙漠中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生存。但在那个年代,阿拉伯民族主义正在成熟,革命者们正奋力挣脱奥斯曼帝国的钳制。战争已经打响,阿拉伯人已经站在生死存亡的隘口。影片开头希布的父亲曾说:“泅渡红海者,无法知其幽深。”劫掠队长正是泅渡者。他在红海表面看到的仅仅是自己的生存,并选择与土耳其人合作。他无法意识到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危机。这个角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整个代表着守旧、蒙昧的群体。尽管他们有其经验与美德,但出于民族发展的愿景,和历史的必然,他必须要被象征着新生力量的少年,希布,杀死。n希布父亲在影片开头的最后一句话:“当你面对死亡之时,他们不会在你身旁。”同此理。希布不可相信狼群,阿拉伯人不可相信无视民族存亡的守旧派。他们可能暂时与你产生友谊,产生共同生存的同谋之情,但在真正的存亡之时,民族危机的时刻,他们不会站在身旁。所以电影特意将开枪的地点和时间选择在土耳其军营外,劫掠队长与土耳其交易完成的时刻,而不是在沙漠中,或者其他的任何时候,这样的处理或有其更深层次的考量。希布曾经坐在劫掠队长的骆驼后,由劫掠队长带他走过沙漠;现在,希布掌握了骆驼和方向,将来的路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

  • Jensen

          在2016年奥斯卡金像奖初选的九部外语片之中,约旦选送的影片《希布》和哥伦比亚的《蛇之拥抱》可以说是相对异质的。它们来自异教的国度,没有繁冗的故事和剧情,也缺乏一种类似“反战”或“女权”这样得以简单概括的价值和理念。两部电影都是以异族的视角审视西方,在文明冲突的背景之下展现个体的处境,前者在玫瑰沙漠,后者则在热带雨林;前者的主角是“狼”,讲的是弱肉强食的阳刚和苍凉,后者则以“蛇”作比喻,说的是神秘莫测的阴柔和野性;前者以一望无际的黄色大漠与蓝色天空衬托人的孤独和成长,后者则抹去了森林所能带来的一切视觉震撼,用单纯而晦暗的黑白影像为整个时代定下基调。

    希布举枪对准强盗
    希布举枪对准强盗

          单看《希布》,震撼依旧不减。大漠、骆驼、水井,这部影片先是以贝都因人的视角重述了《阿拉伯的劳伦斯》,继而又以《西部往事》式的笔法讲述了一个左轮手枪下的复仇故事。在影片的最后,主人公希布一枪打死了杀害他哥哥的凶手,而这个人同时也是带他走出大漠的恩人。正如《回归》中的弟弟害死了他的父亲那样,希布由此完成了从孩子向成人的转变,重新走入大漠,化身为狼。当然,《希布》也绝不是几部影片的简单叠加与衍生,它的视角与文化语境是纯贝都因的,阿裔英国导演纳吉·阿布·诺瓦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与贝都因人共同生活一年之久,为的就是避免对他们的文化产生误读。这就使得主人公希布的行为动机充满了文化质素,也使整部电影中充满了令异族人费解的文化符号。

          导演在其作品阐述中这样描述希布与仇人的关系:“在贝都因法律里,如果一位游客到达你的帐篷寻求庇护,你必须施予其保护,直到威胁解除。这被称作达希勒(Dakheel)法典……诚然,在许多故事里,主人施予了保护,却发现那个达希勒杀死了主人家的成员……一个人的名誉就取决于他在这种困难状态下的所作所为。境况越糟糕,他为了维护法典而获得的尊重就越多。”了解到这一点,就能明白希布为何会帮助强盗挖出腿上的弹壳,又与他共同走出沙漠,直到强盗获得赏金之后才将他杀死。

          尽管全片充斥着这样或那样的“文化密码”,“求生”却是所有文化乃至整个人类共同的基因。影片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不着痕迹地将“合作以求生文化和达希勒类型的道德选择两者结合起来”,所以就算无法处理希布当中出现的种种文化密码,理解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也绝不是一件难事:片中,希布的确只有骑上强盗的骆驼、学习强盗的本领才能回家。如果不是强盗一句“这是我的儿子”彻底激怒了希布并唤醒了他的狼性,二人也许还可以相安无事很久。不过,也恰如影片开头的诗篇所言,永远不要接受狼群奉出的友谊;学会背叛,或许才是人生真正的起点。这是严酷的环境对贝都因人的要求,是家族传统对希布的影响和训诫,同时也是主人公历经磨难所得到的经验与体悟。

    荒无人烟的大漠
    荒无人烟的大漠

          除此之外,影片并没有那样难以理解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希布》被置于沙漠风俗遭受侵蚀和一战纷争的大背景之中,这就使得求生与复仇的简单故事有了更加深刻、宏大的意涵,一跃而成为一首气势磅礴的中东史诗。影片的后半部分一方面刻画了希布与强盗之间微妙的“仇人—恩人”关系,一方面也暗示了强盗之所以成为强盗的原因——由于阿拉伯世界传统的“朝圣之路”上修建了奥斯曼帝国的铁路,曾经以驮运朝圣者为生的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谋生方式。于是,阿拉伯人传统生活方式被打破竟然成为了希布杀死强盗的根本原因。而修建铁路的奥斯曼帝国还不是这条食物链的顶端。电影结尾处,土耳其军官终于用钥匙打开了英国人的“潘多拉魔盒”,揭晓了那个一直让人牵肠挂肚的秘密:盒子其实是一个起爆器,是炸断奥斯曼帝国修建的铁路的终极武器。直到此时,人们才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对立成为了整个故事的终点,成为了希布(即贝都因文化中的“狼”)杀死强盗的终极隐喻——弱肉强食。

          一部影片中能够挖掘出如此丰富的内涵和层次,这在今年入围的九部外语片之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与又《希布》富于变化而表意统一的诗化电影语言密切相关。从影片开头诗篇中的“狼群”,到希布的哥哥为招待英国人“杀羊”,所有意象的出现无不加强了强与弱、胜与败的对比;影片第十九分钟,导演把希布拿着枯树枝勾画龟裂的地表轮廓和四人行进在逼仄的石缝当中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镜头有意地剪辑在一起,既表现出贝都因人和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暗示了成长故事和战争背景的强烈关联。结尾处,导演又把“铁驴”(Iron Donkey,出自强盗之口,即铁路)和希布的骆驼并置在同一幅画面里,凸显了西方科技对阿拉伯世界的入侵。所有这些都被导演纳入到一丝不苟的构图、平静移动的长镜头和卡拉瓦乔油画式的夜景当中,形成了强烈的画面美感。此外,音乐更是《希布》的超级加分项,时而低缓深沉,时而旷然悠远,从极具阿拉伯特色的和声到传统弹拨乐器,名不见经传的杰瑞·雷恩都极为准确地把握住了影片的精髓。可以说,导演纳吉·阿布·诺瓦用四年时间完成的这部处女作,每一个边角都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辉。

    卡拉瓦乔式夜景
    卡拉瓦乔式夜景

          影片结尾,希布沿着铁轨寻找回家的路,但他似乎意识到,外强中干的奥斯曼帝国修建的铁路永远也无法引向荒漠深处的他的家园。于是,希布偏离了铁路的方向,径直朝远处的群山走去。一如《西部往事》结尾一路向西行进的神秘人,刚刚成人的希布,也如孤狼般,缓慢而坚定地走进了永恒的天地与历史之中。

  • Jensen

    大概是个人原因,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相关的中东主题电影看得不多,却部部让我难忘。从08年的On the Road to School到09年的Kiskanmak,再到如今的Theeb。“希布”给我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说话留白,耐人寻味,像是一个忽略听众的说书人,只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是活着,说着,而已。

    Theeb这个故事发生在1916年一战中。Theeb作为贝多因族群的一员,被卷入这场纷争多少有些身不由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坦志麦特改革(1856)中,奥斯曼帝国为了挽救自己糟糕的政治体制下摇摇欲坠的政权,通过复杂的征地手续对贝多因人征以高税,迫使大批贝多因人选择半游牧民族的生活。Theeb和Hussein都是贝多因游牧民族的一员,他们养羊作为高级料理,养骆驼住帐篷在沙漠中颠沛流离着。

    一战中土耳其是同盟国之一,与英国俄国等组成的协约国对抗。英国士兵要求贝多因人带领他去铁轨附近,就是为了引爆炸药炸毁铁路。这种一战冲突中的血淋林和互相残杀的兽性就集中地被这个并不友好的英国人带入了与世无争天涯为家的贝多因人中。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贝多因人对那个英国人的热情好客的态度,先是烹了羊羔(结果英国人还嫌难吃扔掉了羊肉),后来在与英国人和族人分别后兄弟两人还是因为不放心他们而跟了上去。这种对比手法在影片中用的很多。又譬如贝多因人以他们“对时间无知觉”而著称。他们被问到自己年龄时常常答不上来--但剧中Theeb拿着英国人的手表听着那滴答声,便又是一个东西元素之间的碰撞。

    这部影片的摄影,剧本,和演员都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

    先简单说一下演员。导演Nowar花了四年拍摄这部影片,并花了整整一年和贝多因人一同居住在沙漠中观察他们的行为习俗。他选的演员都是贝多因人,也都没有经过戏剧训练。譬如Theeb和Hussein的演员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兄弟。当然,这在拍摄中也是很大的挑战。Theeb的演员Eid是个腼腆的小男孩,而贝多因人族群之间的差距就像国与国之间的差距一样大,因此Eid和后面那个雇佣兵(Mercenary)的演员Mutlag之间的磨合就用了很久。

    电影是以Theeb的观点(Point of View)拍摄的,因此摄影的位置都很低。譬如英国人刚刚进入帐篷时Theeb想看一眼那个英国人,却被大人们的长衫挡着,要探着头才能看到;而后来看着英国人和其他贝多因成年人们抽烟的情景角度很低,因为是从Theeb的视角在观察。

    电影的前半部分,Theeb几乎都是一个观察者。尽管他形式上的成人礼便是祈祷之后宰杀了山羊,然而他真正的成人礼在那时才刚刚开始。这部电影的剧本堪称经典,我觉得学写剧本的人可以把Script拿来仔细研究。Theeb一直都在观察着自己的哥哥的行为 -- 因为对贝多因人来说,孩子在人群中几乎只有观察者的地位,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注意到,当Theeb埋葬了哥哥后,后半段电影的主角就变成了他。他开始操控自己的命运。他先是拼尽全力爬上水井,然后在荒野中取火生活,再后与Mutlag饰演的雇佣兵展开了一段充满起伏和张力的关系,并在最后发现雇佣兵用杀死自己族人和英国人后获取的英国人的物件去换取银币之后开枪杀死了他(注意前几次他面对雇佣兵时都因各种原因不能扣动扳机),正式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他坐上骆驼,只一下便让骆驼起身。这和他之前无法让骆驼起身行走又形成了一次对比,昭示着他开始驾轻就熟地掌控自己的漂泊命运。终了场景中Theeb坐着骆驼看着远方轰鸣的火车,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再一次对立冲撞,而小贝多因人何去何从,唯命运知晓答案。值得一提的是Theeb的意思是狼,而他性格中狼的元素一直都很明显。尽管贝多因人很好客,但他对英国人的态度一直有些suspicious,和他说的第一句话也是“你杀了多少人”。剧本中草蛇灰线,伏埋千里的手法用得很精妙。开头处父亲说“当狼提供成为朋友的机会,不要相信”,中间雇佣兵唱的是“狼生狼,狼养了你,你却吃了狼”,Theeb对雇佣兵最后的举动呼应了这两句话,尤其是在他说Theeb是他的儿子(Son)之后。

    除了Theeb的角色发展(Character Development)可圈可点之外,Mutlag饰演的雇佣兵形象也绝非乏善可陈。他是一个时代与科技变迁中不起眼的角色。他曾经是个朝圣者向导(用他自己的语言,他是最后一个),看过红海和巴勒斯坦海,去过圣城麦加。我想他是个善良的人,他帮助Theeb离开沙漠,给Theeb分享自己的食物,教Theeb如何看北极星认方向,并在最后场景中对奥斯曼帝国军阀撒谎说Theeb是自己的儿子来保全他的性命。然而他又是随波逐流,无道德指针的。他在看到大量土耳其人陈尸的铁轨时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对他们的不识时务既有无奈又嗤之以鼻。他用杀死自己同类所得的缉获品换银币,当他走出军阀大门时还不住地把银币从一手转移到另一手,那个场景活像豪无节操地出卖耶稣而又嗜财如命的尤大。但无论如何,他的死,一个历史潮流对冲下的小人物的死,都不是没有一点悲剧色彩的。

    影片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有很多。譬如夜晚的景象拍摄中的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导演说是取法巴洛克时代画家卡拉瓦乔(Caravaggio)。其中包括Hussein走到黑暗中去,从黑暗中引出将永久破坏他与弟弟的生活的英国人和他的族人的场景;又包括雇佣兵艰难地挪移身子到Theeb的火边取暖的场景。再有白昼开阔的沙漠场景与看似无限的可能,与Theeb走投无路贝多因人未来何去何从的迷茫压抑之间的冲击与对比。此般精妙,不能细数。

    很多故事,讲,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故事,且有一种抒怀的冲动。亲爱的你听不听,是你的事。我讲我们的故事,也不求你心领神会。心有灵犀的瞬间,故事变成了你我生命中永恒的回忆。我觉得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我想,或许对中国的影视界,也会有所启发吧--只要你愿意耐下心来,静静听一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