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1947波士顿 - 正片

观影指南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韩国电影《1947波士顿》正片即可免费播放。

DVD:普通清晰BD:高清无水印HD:高清TS:抢先非清晰

如果电影《1947波士顿》加载失败,可刷新切换线路

未来影院为您提供电影《1947波士顿》正片免费播放地址,如果电影《1947波士顿》播放失败清按F5刷新再试,或者切换播放资源,请勿轻信《1947波士顿》视频内广告,本站与广告内容无关.

请收未来影院唯一网址 [ http://www.qfanyi.com/details/51695.html ] 以免丢失!

《1947波士顿》剧情:《波士顿1947》是一部即将上映的,由姜帝圭导演,河正宇,裴晟佑和任时完主演的韩国电影。它讲述了1947年参加波士顿国际马拉松比赛的韩国运动员的故事,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举行的第一场国际马拉松比赛

用户评论

  • Jensen

    n作为韩国主旋律,电影大概讲述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代表日本比赛的朝鲜人孙基祯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马拉松冠军,十年后带领独立的朝鲜代表团出征波士顿马拉松,其优秀的弟子一举夺冠并打破纪录的故事(真的好长。。。一段介绍,哈哈)。nn总体的观影感受呢,就是“又笑又哭”。nn啼笑皆非是因为剧中很多片段很符合中国人对韩国和韩国人的“刻板印象”,比如所谓“在大国夹缝中生存”,或者说“一直是大国的属国”,“没有存在感”,主角团被当作中国人或者日本人等。当然男主角一些没见过世面的表现,也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把抽水马桶当作洗脸盆。nn别看剧中受白人嘲讽的只有朝鲜人,在当时的情境下,主角团换成其他亚洲人/国家也并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这就是让人感同身受的“哭点”。n刚刚获得所谓National Independence的朝鲜因为美军的入驻,可能滑入另一场战争;美军控制下的朝鲜,不被国际社会视为“主权国家”;朝鲜人尽管努力,依旧被歧视和误解。n这与近代以来一直争取民族解放的中国/中国人,何其相似。所以,看到主角团争取代表自己的国家参加波士顿马拉松,作为有良心的中国人,我也被打动了!nn最后,感慨一下主角团的原型都很长寿,所以大家平时还是要跑起来啊(哦,我在告诫我自己~

  • Jensen

    这部电影拍得很优秀,剧情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抛开这些年韩国的负面因素不谈,在1947年那个刚刚解放的韩国,徐润福、孙基祯所代表的马拉松运动员精神还是值得称颂的!

    韩国当年和中国等亚洲国家一样,在世界上也饱受大国列强欺凌和羞辱。像马拉松等一些国际比赛,一些让大国列强引以为傲的领域,突然有一个黄种人打破他们的传统认知和傲慢,这对于提振国人信心和士气有着极大的作用和影响。

    就像中国一样,当时的韩国人想要赢得别人的优势项目,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努力,才能赢得冠军????。

    剧中的主角徐润福有着极高的跑步天赋,遇上孙基祯和南昇龙这两位高明的导师,在一段魔鬼般的科学训练后,意志力得到了很好的磨练,成绩也大幅度提高。最终在波士顿国际马拉松赛上一举夺魁。

    生活中的我们同样也需如此,想要卓越,必须要经过刻苦的磨练和钻研,在自己的赛道上循序渐进、科学进步,才能超越众人,卓尔不凡。

  • Jensen

    2023韩国传记片《1947波士顿》,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豆瓣评分7.2,IMDb评分7.0。

    将体育竞技与爱国主义主旋律结合到一起,既有体育竞技比赛的娱乐性,又有爱国主义的煽情燃情,有这两点,影片的质量差不到哪里去。

    影片很好地抓取了韩国独立前后在国别归属权上的历史遗留问题与体育竞技国别归属这个很容易点燃爱国激情的戏剧冲突。历史只为英雄书写,如果没有夺冠,那么即便争取来韩国身份参赛也会被历史所遗忘。

    亚洲人的长跑耐力不行,韩国人能夺冠确实很厉害,片尾字幕还说有一届马拉松的前三名都是韩国选手,这确实很了不起。

    我发现影片中的比赛没有黑人,要知道黑人是长跑主力军,那时的比赛为何没有黑人呢?近些年的马拉松比赛冠军几乎都是黑人。

    影片中众人唱起的韩国国歌竟然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我惊呆了。

    片尾最后一幕画蛇添足,毫无必要,我以为是什么有价值的彩蛋,没成想是多此一举的机场送别,并且出现在史实影像后,明明已经画上句号,为何搞出这样说彩蛋不是彩蛋、说结尾不是结尾的尾巴呢?

  • Jensen

    如果说战争的自我叙述用“为何而战”来维系,运动影片同样如此——"why we fight."

    1940年代后期,一个在大国眼中“尚不存在”的国家。用上帝视角看去,一个即将爆发战争的半岛。

    参与赛事的原因是自我证明。在某个时代,证明即是正“名”,让名字以正式的姿态被知晓和讨论。

    证明的前提有二:资格和实力。就马拉松而言,实力包括运动员素质和经济后盾。体能和技巧可以训练,经济可以勉力筹集,但这一切的实现仍要回到“为何而战”。

    不因贫困或富有而战,也不因高傲和卑微而战。我以为主人公们一开始是秉持民族意识的,但后来也开始不自觉地将长跑视为自身的生存方式了。那几乎是阿甘的境界了。

    就像健身运动那样,更高的境界是开始祛除直接功利目标的,就连《百元之恋》那种“我只想赢一次”未必非有不可。I just feel like running. 阿甘的差别是,大智若愚者不需要先有功利,后淡泊功利。只是“跑起来、活下去、做自己”,如此而已。

    马拉松和健身,是一些人选择的存在方式。他们之为人的存在就寄寓其中,以这种方式绽放和展现。国家的荣誉、个人的利益,也可以是这种绽放的结果。但《1947波士顿》不都是这样。

    有关资格的话题更耐人寻味。电影里的教练和选手不想被美方代表,以美军司令部代管的名义参赛。后续对美国国籍也没有表达过什么兴趣——本国人不想以“宗主”的名义参赛,海豚不想以鲸鱼的名义参赛,那是前者的Nature。

    这一点关联了总教练亲身经历的殖民时代:那时,大部分朝鲜人固然不认为自己已经是日本人,日本人也只是“名义上”把朝鲜人当做日本人。《1947波士顿》想进一步、真正地进行划分。

    因此,它讲述了一次事件,即在现有的分类机制(文化秩序、战略格局、地区形势)中开辟出新的天地,就像《词语》所做的那样。民族语字典是用区分语汇和经验的方式描述一片天地,而体育是另一种:在运动的规则体系中Fight.

  • Jensen

    波士顿马拉松最出名的是2013年恐怖袭击事件,恐袭造成一名中国女留学生死亡,两名恐怖分子在一名勇敢机智的中国男留学生的帮助下一死一被抓。《1947波士顿》讲的不是这件事,《恐袭波士顿》(2017)才是。

    《1947》讲述的是从日本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的韩国马拉松运动员克服困难参加波斯顿马拉松比赛并最终获胜的故事。主演河正宇刚刚从吸毒丑闻中复出,导演姜帝圭暌违大荧幕数载,两人搭档新老韩国演员把近八十年前振奋韩国人民心的马拉松故事搬上银幕。实话讲,电影拍的一般,运动题材电影前半段训练和克服困难拍的不好看,姜帝圭过于执着于展现二战后韩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但又没有全力施为,造成影片前后有点割裂,马拉松运动运的训练几乎没咋拍,苦难生活也是点到即止,美军骄横霸道也点到即止,所谓隔靴搔痒不过如实。

    后半段参加波士顿比赛,倒是拍的行云流水,马拉松比赛过程很长,相信没有多少人能坚持在电视前看完比赛,更不要说在现场追看全程,马拉松考验的是运动员的意志力,每当人们跑完全程都会有一种神秘的成就感。对于一个国家都没有的运动员能在世界最古老的马拉松比赛中夺冠,那种荣誉感不得超越天际。二战结束后,韩国与朝鲜分别在美苏庇护下建立了制度不同的政权,如何证明政权的正统性,双方各凭本事展开激烈竞争,在爆发战争前,韩国宣扬的是民主政权,自由民主平等,朝鲜宣扬社会主义优越性,集体主义精神。二战前夕,朝鲜运动员在柏林奥运会取得马拉松金牌、铜牌,一时轰动世界,小胡子当年可是人种至上的拥趸,不过人家很有体育精神,输就是输,美国黑人击败德国雅利安人夺冠他也给颁奖,黄种人站上最高领奖台,元首也没作梗,相比之下,非要操纵世界杯夺冠墨索里尼就落了下乘。

    通过运动提振人民信心是弱国穷国投入产出比最优的举动,不不要瞧不起棒子,我们当年也用了好多次,从许海峰到谷爱凌,从女排到女足,谁也不笑话谁。不过现如今大家都有钱了,运动场上更多的是纯粹体能比拼,足球踢不过棒子也不太生气了,毕竟乒乓球他们也望尘莫及,去年亚运会,韩国体委都出来官宣,这次来保三争二,已经不在体育上和咱们较劲了,真是服了。

    儿子瞄了几眼电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韩国国歌听起来和《友谊地久天长》一个调,真是后生可畏,我都没注意。韩国在1919-1945间临时首都设置在中国大陆,国歌有歌词没曲调,只能用苏格兰民歌代替一下,故事发生的1947年恰逢其时,用这个曲子是符合历史的。获胜后头戴橄榄叶编成的花冠,也是如此,因为在1986年之前,波士顿马拉松从来不发奖金,都是用爱发电。韩国人参加马拉松比赛是有传统的,而且好成绩不断,应该是和半岛气候、人种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大概朝鲜民族适合长跑。抗美援朝中有一个笑话,在碧潼战俘营举办人类历史上第一届战俘运动会期间,韩国战俘获得所有长跑比赛的前三名,被人问到你们是不是跑得最快的韩国人,答:绝对不是,就是因为跑得慢才当了战俘。

    PS:看完本片一大收获,跑马拉松真能长寿,大家跑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