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一试使用手机浏览器扫码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中国大陆电影《李四光》正片即可免费播放。
DVD:普通清晰BD:高清无水印HD:高清TS:抢先非清晰
如果电影《李四光》加载失败,可刷新或切换线路
未来影院为您提供电影《李四光》正片免费播放地址,如果电影《李四光》播放失败清按F5刷新再试,或者切换播放资源,请勿轻信《李四光》视频内广告,本站与广告内容无关.
请收未来影院唯一网址 [ http://www.qfanyi.com/details/71085.html ] 以免丢失!
《李四光》剧情:在一间简朴却闪烁着暖人光芒的房间内,一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孙道临 饰)正伏案工作他白发苍苍,精神矍铄,专注之余难掩风霜的疲惫。在他的身旁,相濡以沫的妻子许淑彬(俞萍 饰)劝解着他,不要过于劳累。李四光望着妻子,若有所悟,他将妻子带到钢琴前,伴随着激昂的琴声,李四光的思绪回到了年轻时代。1918年,李四光在英国取得硕士学位,他放弃其他国家优渥的待遇,毅然回到正经历苦难的祖国。他在北大担任教授,野外考察期间发现了第四纪冰川化石,然而却受到海内外的质疑,甚至与妻子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痕。
演员:Aran-Sina Keshvari 谢哈布·侯赛尼 Shabnam Ghorbani Kimiya Eskandari 维尔霍·伦科宁 劳拉·布林 克里斯蒂娜·哈科拉 埃罗·梅拉斯涅米 Muhammed Cang?ren Lumi Barrois Henry Hanikka Fatima Usman Helen Kesete Niilo Airas Daniel Safi Anniina M?kel? Tinka Kyr?nsepp? Jyrki Nousiainen Pezhman Escandari
热度:492°C
Jensen
1980年代的片子多以反思和现实主义作品为主,少量古装,人物传记片屈指可数。这部1979年就拍摄的科技人物传记片显得更为难得,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前几天看《陈毅市长》的时候,就感到对于历史人物尤其是近现代的人物,评价和刻画会更加受到拍摄时代客观和主观的各种影响和限制,不易获得更加全面的认知、时过境迁会难得苟同甚至会有变化和反转——80年前后是巨变的节点,这种可能性更大;但与此同时,也许更能反映各种观念的变化,包括对历史人物的定位和评价吧?——至少,可以在电影艺术本身的层面可以看到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时代特征。
《李四光》的选题,应该是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宣传凝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需求体现吧。李四光应该是经过仔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物。早年参与同盟会、多年留学海外回国、任职大学和国民政府、解放后历经阻拦加入到新中国、最早中科院院士、地质部长;在学术和行政方面都有成就、尤其为中国石油事业有贡献。这样近乎完美的履历和形象,成为1979这个特殊年代树立的科技人物代表、用电影来着力刻画,就毋庸置疑、理所当然了。
影片选取的人物主要经历片段很有代表性,体现了上述的李四光的学术经历和成果、科学家人格和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和辛勤工作为人民的忘我投入~~北大授课、现场踏勘、庐山的学术讨论、救济学生、英国访问、石油勘探讨论会、与周恩来座谈,这些重要场景很典型、也很好地阐述了李四光在不同的时代和局面下的性格、行为、选择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技术官员的过程。和许夫人见面以音乐会友结为伴侣、与女儿的几次互动戏,体现了其人情味的一部分,使人物更加全面饱满。总体上,这部片子是准确、流畅的,逻辑、节奏合乎情理不突兀,中规中矩,也没有太多脱离人物的违和和说教。孙道临的书生气,加上形象上的吻合,符合心目中李四光的认知印象。一部还不错的影片。
无论在影片中,还是在实际现实里,李四光是一位得到普遍认可的人物。可能这样一种普遍性,反倒没有太多的“特例”素材和情节,去增加更多的看点和卖点——按今天的说法,噱头和流量——除了其中李四光自己口述交代的“李四光”这个非原名的来历。
但是于我的观影,还是有几点特别的地方值得补充记录下:
——影片开头是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厦和钟楼,然后又是滑铁卢车站;接着是李四光毕业画面。我还以为他是伦敦或者牛津大学之类的毕业,因为牛津大学的地理地质系是很厉害的,现代地理学的发源地了。后来查阅才知道是伯明翰大学毕业的;之前其实还是日本留学生,回国干了一段后再去的英国。不管如何,英国留学近七年,这个时长是不短的,应该对其有一定的内在的影响。
——李的专业地质学无论在民国时期还是新中国时期能发挥较大的影响,前者如发现第四季冰川(庐山典型)后者如到东北找油田,取得世界级成就,说明20世纪初到上半叶,地理地质学还是黄金时期啊~~李四光生逢其时,既是英雄造时势、更是时势造英雄~~
——李是留英的,看过一篇文章说当时很多留欧学生回国后在北大清华等庚子赔款美式背景的大学里,与大批留美的聚在一起难免也就有了些和而不同;于是后来民国政府大投入建武汉大学,大批留欧老师南下就到了武大,成为留欧派的大本营(为首的如陈西滢、凌叔华夫妇等)。这也是李四光能受教育部长蔡元培委派到武汉筹备武汉大学的原因之一?这算我的瞎猜了。
——李四光对于国立武汉大学的建设是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人物。地理地质学家圈选远离武昌城郊的落架山(闻一多改为“珞珈山”)为这一民国建立以来投资最大、文法理工农医全科大学的校址,相当于咱们所说“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历史伟业,毫不夸张。后又委托美国建筑师开尔思建筑设计、宁波汉协盛沈老板施工建造,筚路蓝缕建成一座“看今日未来之中国,到武汉大学新校园(胡适接见杜威访问中国时所说大意)”的中国最美大学~~作为一名武大毕业生,俺跪拜致敬!
——李四光在新中国一直比较平顺(?),跟他学术地位、民国政府弃台湾而回新中国的重要象征都有关系吧?总理关注的人物,在资料信息和本片中都显示没有受到什么干扰(也和1966年后他已是高龄有关吧?)。这点不知是否比较特殊。1971年离世,没有经过后来的诸多风波。也是幸事。其妻女应该还好吧?女儿剑桥毕业,有这么好的父亲作为校友渊源,仍回国献身科学事业,一家学部委员;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有人会说是否沾了父亲的光?然而人家潜心治学,不事张扬利益,殊为不易,也是值得赞许的。
——孙道临演的好不再重复。李夫人许女士有俞平饰演,还是很打动人。前次看《叛国者》已经发现她演的田医生很有魅力了;搜了下才知道人家可是早就出道出名的大牌呢~~外形、气质都很不错,演医生、教师等知识女性很有心得啊~~原来她后来也是严歌苓的后妈。文艺圈早年还是一批真正的世家精英很优秀的人才,学识、素养、品德等,经历了那个年代的熏陶格式化的,都经得起检验。后来放开后,物质化多了,也就乱了。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团风回龙山人,祖父库里是蒙古族,通汉文,以在乡间设私塾为生,与汉族妇女结婚,后代取李姓。李四光之父李卓侯,私塾先生,除了是李四光的老师外,还是林彪的启蒙老师。现在回龙山镇还有其旧址可惜上次过去没看到。估计规模不大。黄冈出了不少人才;但总体上回馈地方以及地方上因此的传承和互动似乎比较有限。
如果有可能,湖北、武汉、武汉大学,可以拍一部围绕武汉大学早期筹备建设发展的片子吧。还是有不少故事可以捋一捋,找到一些有价值有启发的人物和亮点,串起来挖掘下,应该是有潜力的。比如齐邦媛书里的武大、王世杰、樱花大道、周恩来住武大等等~~类似的《无问西东》?可以拍的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