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安装任何插件,美国电影《规则改变》HD即可免费播放。
DVD:普通清晰BD:高清无水印HD:高清TS:抢先非清晰
如果电影《规则改变》加载失败,可刷新或切换线路
未来影院为您提供电影《规则改变》HD免费播放地址,如果电影《规则改变》播放失败清按F5刷新再试,或者切换播放资源,请勿轻信《规则改变》视频内广告,本站与广告内容无关.
请收未来影院唯一网址 [ http://www.qfanyi.com/details/74171.html ] 以免丢失!
《规则改变》剧情:2008年,美国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饰)与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竞争第44届美国总统竞选中处于劣势的麦凯恩听从其高级竞选参谋(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饰)等幕僚的建议,决定选用一名女性作为副总统候选人以增加其竞争力。一番筛选后,阿拉斯加州长萨拉·佩林(朱利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成功获选。然而,入选后的佩林无论是行为举止还是知识涉猎都频频令竞选团队大跌眼镜。虽然经过多次特殊培训后佩林的表现有所进步,甚至帮助竞选团队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绩,但佩林的加入能否力挽狂澜,改变麦凯恩团队的命运呢?
1.导演具有很强的保守主义倾向,看得出他和他的编剧团队都是有着传统“白人精英”情结的保守派。
2.影片的观点是萨拉.佩林无疑是共和党最为失败的一个总统候选人。而在09年佩林宣布辞去阿拉斯加州州长时候,普遍认为这是他准备参加12年大选的一个信号——导演也许一直认为佩林真的不适合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人物,她缺乏足够的政治经历和经验,也缺乏必要的内涵修养,至于说丰富的国际关系处理能力和那些必须的知识,她除了死记硬背别无他法——在这部影片中,最后的镜头是尽管麦凯恩败选(导演的角度认为他的败选和佩林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关系,佩林不但没有成为推动力,而成为了奥巴马团队共计麦凯恩的一个新的亮点),但是他仍很绅士地将佩林介绍给大家,而那些群众高呼佩林名字的镜头也许正是导演所代表的保守派所担心的。
3.尽管佩林是传统保守派的代表,但是她还不足以成为驾驭国家的管理团队的一员。除了出众的口才和煽 动能力,她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和对国家的贡献。正如麦凯恩团队认为奥巴马一样——“他只是一个名人,一个抛头露面的明星,而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干家,他并没有对整个国家奉献多少,充其量只是一个善于和媒体打交道的偶像。”同样地,佩林在麦凯恩团队中的角色就是一个挽回媒体分的偶像选手,他们也需要一个能成为娱乐杂志头版的明星级的政治人物来抬高身价,同时带动选票的上升。
4.麦凯恩挑选佩林作为竞选搭档的失误在开始就注定了,因为他的团队成员工作的疏忽,对佩林的背景调查并没有深入而彻底的进行,导致在后期的竞选过程中状况不断。佩林的确具有难得的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那种演员一般的表现和演讲口才和奥巴马如出一撤,他们都是政客,都是那种知道观众像要什么,听众想要什么,媒体想要什么的人。从这一点来说,不善和媒体打交道,个性有点含蓄内敛的麦凯恩正需要这么一个调节气氛的角色。可惜的是,尽管佩林和奥巴马具有一样的外向性气场和感染力,但是她内在的涵养导致了她无法和奥巴马相提并论。
影片中,佩林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她甚至无法举出一个影响美国国家进程的典型法律case来证明观点,而在这方面,法律出身的奥巴马则几乎是一个宪法教授。在外交政策上,佩林屡次的开黄腔和左右顾而言其他的做法,成为了新的笑料,也成全了奥巴马团队供给麦凯恩团队的新的点。奥巴马至少有内敛稳重的拜登,而麦凯恩身边的是一个近似跳梁小丑一样的佩林。难怪NBC和福克斯的新闻频道会惊呼,一个作为“替补总统”的副总统,如果让佩林来担任的话,“你们自己想想这个后果。”
5.在导演心目中,作为保守派的的视点,他无法忍受一个类似娱乐明星一样的奥巴马,也无法忍受一个毫无内涵修养不学无术的保守派的政治明星,他也许还是认为只有类似麦凯恩这样一个至少还是坚持某些保守主义核心价值和美国精神的实干家才是美国人民真正的选择。而事实上,媒体的宣传和运作,让那些善于和媒体打交道的明星们成为了人们的心头所好。导演在影片最后的镜头叙述似乎是有很多想法要说。
全片采用传记片形式,卡司相当强大,几个老戏骨相互彪戏的桥段很好看。影片剪辑和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尽管是一个相当老套甚至有些无趣的故事,但是却演绎得很好,导演的驾驭能力可见一斑。推荐。
以上。
一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曾将克林顿称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因为克林顿几乎符合人们对非洲裔美国人的所有成见:单亲家庭、出生贫寒、工人阶层的孩子、会吹萨克斯,还有爱吃垃圾食品。
说起这个是因为看《Game Change》里,负责对莎拉-佩林做资格审查的Culvahouse对麦凯恩赞叹说,佩林有精彩的人生故事。这一瞬间,佩林让我想起了克林顿(或许是因为不久前看了老克那场漫长而精彩的演讲)。跟这位前总统一样,佩林也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她在一个小镇里的平民家庭长大,父母在中学工作,有3个兄弟姐妹;高中毕业她想去外州上大学,家里出不起钱带她去实地看校园(阿拉斯加不在美国本土),她只能看着图片调动想象力挑选学校。为了交大学学费,她参加阿拉斯加州选美大赛,得了第三名,为自己赚了一笔奖学金。她有点像克林顿,从草根里冒出来,靠自己的奋斗往上生长,直到登上总统大选舞台。
但可能最大的不同是,克林顿高中毕业后,一路从乔治敦本科、牛津硕士读到耶鲁法学院,毕业后进阿肯色大学教书;而佩林是爱达荷大学新闻学本科毕业,辅修政治科学(这点相当令我疑惑,为什么一个大学主修新闻辅修政治的人会对国家政策和世界常识一窍不通呢?),毕业后在阿拉斯加一家地方电视台做体育解说员。高等教育的精英化程度,多少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走向具有指标意义。(还可以补充的是,克林顿22岁就出国去牛津读硕士,而佩林42岁才因为公务第一次到北美之外的国家。)
2008年,莎拉-佩林也走到了克林顿曾经驰骋、拼杀并最终取胜的舞台。这个带着“小镇姑娘”质朴气息的女人看上去漂亮亲切而富有活力,伶俐风趣还坚定优雅,简直比麦凯恩这个72岁的老头讨人喜爱多了。用《Game Change》中竞选操盘手Steve Shmidt的话说就是:“她给了我们想要的一切。”共和党的基本盘不用说会深深喜欢这个意识形态极为保守的、拿着枪狩猎麋鹿的“辣妈”,女性选民会注意到她的性别,她年轻富有朝气的形象弥补了麦凯恩年老的弱势,她在远离政治中心华盛顿的阿拉斯加资浅的从政经历以及她曾挑战当地共和党当权人物的事迹,也便于麦凯恩抗衡奥巴马“局外人”、“变革者”的竞选诉求。(虽然她当时真正实现的功能可能只是是调动基本盘选民。)莎拉-佩林看起来是一个太好的副总统提名人人选,除了——她不仅仅不懂国家政策,她根本就是缺乏常识。
二
很多调查都显示,美国是一个普遍常识匮乏的国家,不必像《Game Change》中说的举出一个最高法院的案例了,就是问星条旗上有多少颗星星,都有许多人不知道。刚看最新一期的《周六夜现场》,里头就有一个夸张的讽刺短片,大意是:美国还有许多选民尚未决定将在即将到来总统大选中投票给谁,原因是——他们连是谁在竞选总统都不知道。许多美国人也许能说出《美国偶像》四个评委的名字,但说到公共事务乃至其他国家的事儿,他们就不知道也不关心了。正如她的许多同胞一样,佩林也分不清朝鲜和韩国,以为在英国管事儿的是女王陛下,认为非洲是一个国家,不知道两次世界大战是谁和谁打的,更不用说理解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联储救市计划最高法院这样晦涩难懂的议题了。
但正如此片中一位女评论员所说:“公平地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说出一个最高法院的案例,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在竞选美国副总统。”而用片中麦凯恩的话说是:“(佩林)还没有准备好。”出身草根的小镇姑娘佩林,从辖下人口不到1万的镇长,再到阿拉斯州州长,进而被推入角逐国家副元首的战场,令人感奋;然而可惜的是,她或许是出于天份与好奇心的局限,没能像克林顿这样的政治人物,完成做一个国家领导人、顶级政治精英之前起码应有的自我教育——甚至不用说到这样的高度,因为她连高中毕业应有的常识水平都不具备。作为一个出身草根、来自小镇的政治人物,她令人遗憾将自己的智识水平淹没在她身边草根和小镇的美国同胞之中。这也就难怪她会在此后遭受媒体和网民的无情指控与嘲弄,并彻底动摇自己在国家级政治舞台立足的根基了。
然而,佩林是令人同情的。《Game Change》虽然揭露了佩林无知、不诚实、自私与歇斯底里的一面,但并没有吝啬应该给予她的赞赏;对她在麦凯恩竞选团队中孤独、弱势的状态,对她被人推入总统大选这残酷斗兽场之后遭受的痛苦,影片是体谅的。
我们知道,佩林在阿拉斯加州博览会上接到麦凯恩打来的电话后,非常快就同意了接受副总统提名人资格。这是因为对一个有雄心进入国家顶级政治舞台的地方政治人物来说,这样的机会是不容错过的。(佩林此前有过2次可能进入华盛顿的机会,一次是2002年被时任阿拉斯加州州长穆考斯基考虑过指派为代表阿拉斯加的联邦参议员,但最终穆考斯基把此职位送给了自己的女儿Lisa;另一次是2004年Lisa占据的联邦参议员席位面临改选,佩林若参选则有望取而代之,但她最终没有参选。)而据《Game Change》原著透露,拜登对奥巴马奉上的副总统提名人,一开始是拒绝的;而希拉里对做副总统提名人也是犹豫的。这是因为要做别人的副手提名人,加入别人的竞选阵营,你就可能要臣服于他与他的竞选顾问,奉献自己为他开枪射炮,牺牲自己为他挡子弹,一切为他的当选服务——而这些,对一个政治人物的自尊来说,是不好受的。佩林未必不知道这些,但为了离开阿拉斯加登上更高的政治地位,她顾不得这些了。
于是正如片中所描述的那样,她离开家乡阿拉斯加,离开自己的丈夫与5个孩子,只身进入麦凯恩的总统竞选团队,接受团队里竞选顾问们的塑造与摆布——如Steve所说,在这里,没有什么“副总统竞选”,只有“总统竞选”。
初入战局,她的镇定沉着让人惊叹,以至于Steve在飞机上对她说:“这么大的事,你看起来完全不慌不乱啊。”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佩林带着神秘而满足的神色回答道:“这是上帝的安排。”在初次面向全国亮相时,进场之前,佩林笑着对身后尾随她的丈夫和孩子们说:“就当是来玩的!”而之后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40分钟演讲,佩林将她高超的演说能力和沟通天赋展露得淋漓尽致——这让人得以部分理解,为何她能够在2006年阿拉斯加州长选举中,以6年小镇镇长与不到1年的阿拉斯加州油气保护委员会的从政经历,击败在任州长、曾任多年联邦参议员的共和党大佬穆考斯基,成功当选。
但不同于在阿拉斯加州的是,这一次,佩林得接受全国性媒体的严格审查(用保守派的话说,就是自由派媒体的恶意指控)。在2008年总统大选中,此前希拉里已经领受过这种待遇了——奥巴马是主流媒体的宠儿,他就是真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媒体也会轻轻放过;而希拉里,据《Game Change》原著透露,她自己就抱怨,她不能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否则媒体就会对她群起攻之。但纵然如此,毕竟很少有人怀疑,希拉里拥有一颗能做总统的头脑。然而对佩林而言,如果说她对过去经历中污点的不坦诚让竞选团队吃尽苦头还算事小,她随后在媒体镁光灯下暴露出的无知简直就是将麦凯恩的总统竞选拽向深渊。当时中间选民乃至保守派选民中的一种声音在影片中得到了反映:他们未必喜欢、支持奥巴马,但一想到佩林要做副总统,他们真的不敢把票投给麦凯恩。影片中佩林的竞选助手、老布什总统白宫传播主管Nicolle Wallace在大选日就选择了“含泪不投票”,而现实中她也的确如此。
三
人们说,副总统离总统只有一声心跳的距离。这无非是说,总统若在任上遭遇不测,副总统将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接替总统一职。历史上如林肯、小罗斯福、肯尼迪在任上去世,都是副总统继承了总统大位。2008年的麦凯恩,已是72岁的老人,还是癌症幸存者,他若成功当选总统,佩林届时离总统的距离恐怕比一声心跳还要接近。
此时,但凡对国家前途有点责任心的人都看出来了,不能允许佩林选上副总统。随着Tina Fey对佩林的无情戏仿与佩林在接受Katie Couric采访中愚蠢的回答在Youtube上一遍又一遍地播放,佩林的个人形象塑造已如麦凯恩此时的选情一样无力回天了。影片播放到这里,佩林已成了一个漫画形象般无知又急功近利、还可能精神失常的可怕女人。
不过,《Game Change》还是触及到了事情的另一面。正如麦凯恩在片中所言:“(佩林)那个可怜的姑娘。我们把她扔下水,却没有给她救生圈。”公允地说,事情走到这一步,佩林并没什么大错,错的是麦凯恩竞选团队,而首先要负责的就是麦凯恩自己。
短短5天的资格审查是麦凯恩首肯的,仓促的人选敲定与公布是麦凯恩同意的,在并不充分了解其人的情况下选择佩林是麦凯恩下的决心,坦然说出“我不是在竞选名誉,而是在竞选总统”的也是麦凯恩——是这位把“国家优先”作为竞选口号的、从政近30年的、以独立耿直著称的“越战英雄”、资深联邦参议员。而另一方面,很显然,你不能要求州长佩林在接到麦凯恩抛来的橄榄枝时对自己说,哦,我知识不够,政策水平不行,所以我应该为了国家前途,大声say no。
佩林在进入麦凯恩竞选阵营后是孤独、无助的;从影片来看,这团队对她,也难说有什么人情味。在接受竞选顾问们在发型、妆容、服饰、发音乃至如何说话、如何回答问题等全方面的改造之后,如同牵线木偶的她,已找不到从前在阿拉斯加那个自信而坚定的自己。竞选团队的专家们里没什么人关心她的利益、她的想法、她的心理状态,每个人在意的全是如何帮麦凯恩选上总统,而她,只是一颗棋子。她感激麦凯恩的知遇之恩,不想让他失望,而麦凯恩也是有体恤之心的好人,但在11月大选日之前2个多月的时间里,两人同处一室的机会寥寥可数。当她遭遇无数媒体的嘲弄后,没有人对她说,对不起,我们考虑不周,把你拖到这趟浑水中来了;他们只是在心里怪她的添乱,行动上塞给她更多要背要记的知识和台词。
这时的佩林,当然无比怀念家乡阿拉斯加——那个有家人温暖与支持、有心腹幕僚为她利益着想,她游刃有余备受欢迎的地方。她担心自己的名誉,尤其是她在阿拉斯加州的名誉与前途,面对媒体抨击她太想出面澄清——但在这里,没有人疼惜她的名誉,他们不会为了照顾她的名誉而影响麦凯恩的选情。
片中有一个情节,在去往接受Katie Couric采访的途中,Nicolle Wallace在做最后的努力,劝佩林准备一些问题的答案,但佩林无动于衷,甚至反问之前反复要求过多次的关于她在阿拉斯加的支持率的调查出结果了没,无言以对的Nicolle只能对佩林说Sorry。这时Nicolle看到佩林在低头忙着写什么,她问她在干什么,佩林回答道:“我在回答瓦西拉的《Mat-Su Valley Frontiersman》对我的提问——你知道,一份阿拉斯加的报纸。”即将接受CBS晚间新闻主播Couric拷问却几乎毫无准备的佩林,此刻在忙着给一份小镇报纸写采访回复,她简直是不可理喻。但你知道吗?不仅瓦西拉是佩林的家乡和她任过6年镇长的地方,并且,佩林大学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正是在这家叫做《Mat-Su Valley Frontiersman》的报纸做体育记者——而这,是她自幼的理想。
还有一个细节。在准备副总统辩论那紧张到窒息的时刻,佩林不顾Steve的要求,仍有些无礼地坚持要慢跑。其实,佩林的父亲是中学田径教练,她也自小是运动健将,在高中是越野跑运动队的队员。在压力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孤立无援的佩林在崩溃边缘寻找来自阿拉斯加过往的些微温暖和支援。这可能是愚蠢的,但也是人之常情。
四
2008年11月4日,总统大选日。麦凯恩-佩林阵营以约860万票(6.8%)的差距不敌奥巴马-拜登(选举人票为奥:365,麦:173),美国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诞生,而首位女性副总统则与佩林失之交臂。
影片在这里透露了一个内幕:原来佩林曾为自己准备了一篇败选演说,计划在麦凯恩的演说之后面向全国宣读,但遭麦凯恩的顾问强力反对;佩林索性找上麦凯恩本人,但显然,麦凯恩也同意他的助手的看法,没有接受佩林的要求。(事实上,佩林之前为自己准备了2篇演讲稿,一篇当选演讲,一篇败选演讲。)
这一幕,其实只是竞选后期佩林与麦凯恩团队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在前期的压抑和任人摆布之后,不知从何时开始,佩林“找到了她自己的声音”——她对竞选团队的愤怒(你们毁了我的声誉,毁了我在阿拉斯加的声誉),对竞选运作混乱状态的不以为然(“你还把这个叫做竞选吗?”),副总统辩论顺利过关与极端保守派选民对她的狂热喜爱给予她的自信心,她对竞选方式与对手奥巴马的个人见解(她主张负面竞选,执意揭穿奥巴马邪恶的“真面目”)……等等,均爆发出来。她开始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己,她必须不择手段地去争取胜利;为了自己,既然此时麦凯恩胜算已经不大,她就要为将来自己的选民基础与政治前途做好准备。她不愿再听从那些所谓“专家”的看法,相反,她要以自己的方式掌控竞选,她要做女主角。
在片中,为了劝阻佩林发表败选演说,Steve说,在我们的宪政传统中,败选演说是为了确认选举获胜者的当选合法性的;而这个荣誉,从来只能给予总统提名人。但佩林不以为然,认为历史上没做过不代表现在就不能做。这一幕,影片让佩林在“宪政”这个闪着光芒的大词前显得像个追名逐利的小丑——我并不认同。事实上,2004年总统大选,爱德华兹就曾作为民主党副总统提名人发表败选演说。而且,既然这时要谈宪政,要谈国家大义,为何当初只花5天时间就确定了一个之前一无所知的人作为副总统提名人呢?我不大可能喜欢佩林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理念,但我并不觉得她没有资格做败选演说。
在影片结尾,麦凯恩对热泪盈眶的支持者们发表颇有风度的败选演说,祝贺奥巴马当选。当他感谢竞选搭档莎拉-佩林时,群众反应热烈,一波波“莎拉!莎拉!莎拉!”的声浪涌起。此时Steve Shmidt与Nicolle Wallace的脸上闪现出不安的神情:他们太了解佩林,了解她的无知,了解她极端保守的意识形态,了解她喜欢操弄民粹的倾向;而此时他们意识到,佩林的政治大戏,可能才刚刚开始。
竞选结束后第二年,2009年7月,佩林宣布从阿拉斯加州州长任上辞职,提前卸任(此时她只完成了大约2年半的任期,还有1年半没有履行)——你可能还记得,在影片中副总统提名人辩论之后,佩林曾对Steve轻声说:“我太想这事儿能成了。我真的不想回阿拉斯加啊。”此后她出书、做电视节目,为极右候选人站台助选,成了“茶党女王”。她想过2012年竞选总统,但做了民调就知道,自己没戏。
佩林至今仍然是保守派的明星,但也只是一个明星,而不是领导者。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四年州长任期都不完成的人,她还有不有长远的政治前途,但是可以看见的是——也正如《Game Change》中麦凯恩的担忧:她的存在,助长了美国的极右力量,加剧了美国社会的撕裂。
佩林曾回忆说,大学刚毕业不久,为了不让父母掏钱给他们办婚礼,她跟她的高中男友托德——这对贫穷的爱人,私奔去外地成婚。那时候年轻的佩林,这个小镇姑娘,家庭不能为她的前途提供太多保障,然而,她性格中的活力、冲劲、不安分与好胜心会将她推向前去。正如佩林一位大学同学的回忆:那时候,我们每一个在瓦西拉那样的小镇长大的人都在寻找出路;我们都不满足当时的自己,我们都想成就更多。
遗憾的是,莎拉-佩林从来没有走出那个小镇。
采用传记片的形式,从败选一方的视角,把08年美国总统选举拍的跌宕起伏戏剧十足。
摩尔的佩林十分出彩,无论是佩林本身的话题性,还是摩尔的出色表演。
选举,已经演变成一场政治造星运动了吗?在12年大选前夕,HBO放出这电影,挺玩味的。
旧文一篇,刊于 2012 年《环球银幕》
=====
今年的美国大选真的没有四年前好看了。
那都是因为没有莎拉·佩林的缘故。这个2008年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在大选期间的新闻让从来都不关心政治的人们一时间全都学会了冷嘲热讽,CNN、NBC等台关于佩林的报道全都变成了娱乐播报,《周六夜现场》的蒂娜·菲更是因为对佩林惟妙惟肖的模仿引来的爆棚的笑声。对比今年完全不会说相声也没什么几率出大洋相的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大选突然有点闷。但《选票风波》的导演杰伊·罗奇擅长拍摄政坛吐槽片(或曰同情片),美国大选全面展开之际,这部关于2008年大选焦点的HBO电视电影显得非常解渴。它改编自一本详述2008年大选的《规则改变》的第三部分,前两部分讲述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党内初选,但显然没有第三部分有佩林加入来劲。四年过去,除了佩林出现时依旧存留一丝喜剧效果外,杰伊·罗奇更愿意为共和党说出他们的竞选苦衷。
必须搅局
莎拉·佩林凭什么从一个没什么知名度的阿拉斯加州州长窜到了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的位置,本片开头短短的十分钟把所有事情都解释得一清二楚。
2008年的美国大选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大选这件事的看法。一个没有任何执政经历的年轻参议员通过炉火纯青的修辞和华丽丽的演说赢得了选民的欢呼,回想过去,对于演讲缺乏魅力的林肯,上嘴唇老喜欢冒汗的尼克松而言,这都是不可想象的。奥巴马的出现让美国大选成了一场政治选秀,顿时乱了共和党候选团队的阵脚。《规则改变》一开始,电视里“奥巴马!奥巴马!”的喊声让当时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和他的顾问们听傻了:这到底是啥打法?石油价格上涨,奥巴马却不允许近岸石油钻探开发,在共和党人看来,这简直是胡闹!为什么他还有那么一大批粉丝?伍迪·哈里森扮演的高级顾问史蒂夫·施密特一眼就看破了其中玄妙:现在的大选与以往不同了,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明星,而不是一个政治家。游戏规则已经改变。史蒂夫首先想到的是把一切扳回正轨,发布广告抨击奥巴马的明星效应,告诉选民们你们需要的是麦凯恩这种办实事的总统。但占多数的年轻选民谁听这个老家伙瞎抱怨,所以摆在共和党竞选团队面前的只剩下一条路,他们急需一个能够搅局的人,一个比奥巴马更能吸引眼球的明星,于是莎拉·佩林就出现了。
从各方面看,莎拉·佩林都是一个绝佳选择。第一,她是个女人,首位女副总统这个噱头相当吸引人,可以为共和党赢来不少女性选民的选票,第二,她是个保守派,麦凯恩向来被认为是个自由派,佩林的加盟可以拉拢保守派的选票;第三,她比奥巴马还要年轻3岁,只当过8000人口小镇的镇长和不足60万人口的阿拉斯加州州长,选民们当时不就爱这种奥巴马式半路杀出来的菜鸟么;第四,人家是选美冠军,还上过《花花公子》的封面,明星范儿足以秒杀奥巴马;第五,她有五个孩子,丈夫是勤劳的蓝领工人,她最小的儿子有唐氏综合症(智障),又当州长又当娘,这故事也太感人了!
原来她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莎拉·佩林很快就闹了笑话,而且持续不断地丰富了美国人半年的娱乐生活。当时佩林面对全世界的嘲笑声时是何种状态,朱丽安·摩尔用生动的表演告诉了我们。除了摩尔阿姨的脸没有佩林阿姨的脸方之外,其它包括口音、神态、演讲时的手部动作、采访时遇到棘手问题时那种准备瞎掰的面部表情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在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副总统候选人之后的那么一小段时间里,莎拉·佩林一直被认为是把奥巴马比下去的人物,但是佩林的各种丑闻被曝光得措手不及,什么女儿未婚先孕啦,什么曾经搞婚外恋啦,还没想着该怎么展开拉票攻势呢,就已经要为这些事情忙个半死。片中表现这一幕极具喜剧效果,当摩尔一脸无辜地表示:“我什么都向各位交代完了。”镜头一转是高级顾问被人山人海的记者团团围住,哑口无言地面对各种问题的尴尬场景。
当然这不是最坏的。佩林要接受一系列媒体采访前,高级顾问史蒂夫·施密特和白宫关系处主任妮可·华莱士对她试试水,看她对各种问题的应对能力如何,结果发现她分不清英女王和英国首相的职能,不知道打伊拉克和打阿富汗都是为了什么,没听明白美联储是什么东西,幸运的是,凭借她的气场和良好的表演资质,即使她听不懂问题,她也一向能够流利地答非所问。竞选团队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之前急于搅局,功课实在没做足啊!别说赢了奥巴马,这回能不成为笑柄就不错了。此后,竞选团队的精力几乎就全部投入到佩林一个人身上,背答案成了佩林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身为州长的佩林怎能忍受这种不讨好的活儿,在消极迎战的情况下,在采访中爆出“我站在阿拉斯加就能看到俄罗斯”这种说出来就可以入选年度十大雷人语录的言论。《规则改变》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事评论员们对这位副总统候选人的惊悚反应:“如果麦凯恩当选总统,这个女人就会成为这位72岁老头子的左右手……这事儿,真是吓死个人了!”(杰克·卡弗蒂);“其实大多数人都说不出一宗高级法院的案例,但他们可没想着要当副总统。”(坎贝尔·布朗);“她不是回答不出问题,她是根本没听懂问啥!”(法里德·扎卡里亚)
佩林的愚蠢言论还直接把一名电视剧女演员的事业直接送上了巅峰,蒂娜·菲在《周六夜现场》对佩林的爆笑模仿在掀起了当时处于政治热情的选民们的娱乐高潮。《周六夜现场》模仿了著名的凯蒂·克里克对佩林的采访,又擅自发挥了几场暴露莎拉·佩林弱点的演讲,火爆程度一时间都超过了佩林本人的新闻,成为当时选情的最大焦点,后来还逼得佩林为了挽回脸面跟蒂娜·菲同台表演。本片两次提到佩林本人看这场节目时候的反应,第一次在飞机上和大家一起看,佩林忧心忡忡,心有不平;第二次在家里独自看,她自己都有点被这个节目吸引了,那神态分明表示她特别想知道蒂娜·菲饰演的自己下一句想说什么。
TIPS 大家都在笑她什么?
1.口音
莎拉·佩林的阿拉斯加口音特别土,加上她的音调不平,听上去更像是“村儿里来的”。她喜欢省略掉几个重要音节,“r”音还发得尤其重,听得人非常不安。蒂娜·菲调侃:“真不知道这人为什么老是挖“r”这个音呀?r里面有石油啊?”
2.外交、经济知识缺乏
虽然一开始她还能对答如流地胡编几个答案,后来被人调侃得实在没办法,话都说不利索,《规则改变》里她念格鲁吉亚总统萨卡斯维利名字时那个费劲啊……
3,答不出细节
佩林无法回答细节问题,比如问她平时会看什么样的报纸?她答:我都看。问:具体点呢?答:具体来说,所有我都看啊。“莎拉·佩林说不出任何一份报纸的名字”这个新闻标题一时横行。
是真是假?
在这部HBO剧播映之际,莎拉·佩林已经以她独特的方式发表了声明:“我不会去看这部剧,这里面讲的大多是假的!”那种喜感表情和音调实在让人熟悉,更挑起了大家调侃她的兴致。不过关于她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片中那两位被她气得半死不活的白宫关系处主任妮可和高级顾问史蒂夫真人早已表态:“这部电影拍得很不错,摩尔的表演实在太赞。”妮可还节目里公开表示:“片子真实到让我都坐立不安。”但片中为佩林恶补世界大战历史的顾问原型兰迪却表示“佩林很聪明,问过一些很深入的问题。”不过,对于她是不是真的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一无所知,他也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原著《规则改变》在写作之前做过了庞大的采访功课,拍摄的时候采访人数也有上百人,而片中对演员的选择也非常严格,就连佩林演讲时底下那些群众演员,都是对照当时演讲观众的脸型找出来的,导演开拍时就本着极其严谨,挖出事实真相的态度去制作这部电影的,至于采访者中有没有被佩林气个半死而顺便编几个段子,这就无从得知了。
英美政治扫盲剧
《选票风波》Recount
年份:2008
出品:HBO
《规则改变》的导演杰伊·罗奇为2000年美国大选拍摄的一部“同情片”,自然聚焦在当时话题性最强的佛州计票风波上。故事从选举日开始,布什胜选之后,民主党有人却发现最终票数有问题,于是开始了浩瀚的调查和持久的上诉,凯文·斯派西饰演的阿尔·戈尔的幕僚是片中的主角,为了调查计票问题简直心力交瘁,通过这个人物,导演深挖了许多当时新闻报道未曾触及的问题,甚至触及了美国的选举制度和民主本身的话题,影片的信息量非常密集,该片最后也揽了金球奖和艾美奖,几乎从那个时候起就有人在想象杰伊为下一次总统大选拍摄的片子会是什么样的了。
《副总统》Veep
该剧的主角是《宋飞传》里Elaine的扮演者茱莉亚·路易斯-德瑞弗斯!此人自从出演了伟大的《宋飞传》后就没演过什么靠谱的角色,这次借这部政治喜剧重新露脸,简直给了《宋飞传》的拥趸们一大惊喜。她在该剧中饰演一个窝囊女副总统赛琳娜·梅尔,不单啥计划实现不了,还被一圈手下人(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政治参谋等)搞得不知所措,错漏百出。(难道编剧们还在YY莎拉·佩林当上了副总统会是什么样?)HBO今年趁着大选准备推出一系列政治剧,《副总统》为他们打响第一炮,首播有140万人的收视率,是继《明星伙伴》完结后最强势的喜剧,目前已经获得第二季10集预订。
顺便普及一下:片名Veep就是副总统(Vice President)的意思,美国总统的简称是什么呢?看过《白宫风云》的人都知道:Potus(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
年份:1999年
出品:NBC
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政治普及剧。它的最新一季将在今年9月份播出。以马丁·辛扮演的美国总统为主角,讲述了总统和他的团队如何运作白宫,如何管理整个国家事务(从胸针的选择到全球战略的制定一应俱全)。它几乎完美地复原了美国政坛的所有细枝末节,甚至从头到尾地模拟了美国总统大选。阿伦·索金的出色剧本——快速的对话和信息量过剩的台词让每一集都变成了含金量极高的政治教科书范本,追看这部剧的人一般写出来的观后感都不是影评,而是政治课笔记。该剧的内容也随时紧跟美国时事,“911特辑”就获得2450万的收视人次。这是一部既揶揄又不忘为美国政府提供良好计谋,既主旋律又颇具娱乐效果的神作。
《肯尼迪家族》 The Kennedys
年份:2011年
出品:Reelz
作为关于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肯尼迪家族的传记剧,它显得太过低调了。除了饰演罗伯·肯尼迪的巴里·佩珀艾美奖上获得一个迷你剧集最佳男演员奖外,这部本应受到更大关注的电视剧不幸成为最容易被人遗忘的一个。全剧投资3000万元,阿汤哥的妻子凯蒂·霍尔姆斯饰演杰奎琳·肯尼迪,大牌加盟,制作精良,涉及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民权运动和两次遇刺事件,却因为题材过于敏感被美国多家电视网拒绝播出,最后被一个小台购得。或许也正是因为题材,该剧总有欲说还休的感觉,而用8集连续剧来讲述一个家族明显有点不够用,大概也只能像《刺杀肯尼迪》一样,给出了所有能够提供的事实,剩下的答案还需揣摩。
《特殊关系》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年份:2010
出品:HBO
一部在“基情”一词苗头正起时应运而生的政治基情片,讲述1997年-2000年这段时间英国首相布莱尔和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私人关系,一本正经地讲政治的同时又不忘调侃两人的亲密无间,甚至用“克林炖莱温斯鸡”事件为两人的关系加油添醋。你总能看见布莱尔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坚定地站在克林顿一边,不忘跟他抛媚眼,把自家媳妇丢在一旁。本片是“布莱尔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另外两部是《女王》和《交易》,“首相专业户”麦克·辛依旧出彩。
《是,大臣》Yes,Minister
年份:1980年
出品:BBC
英国BBC电视台在1980年-1984年制作的每集30分钟的英国政治情景喜剧,总共3季,讲述一位英国政府内阁大臣吉姆·哈克在白厅办公室执政经历,借此揶揄英国政治体制的各种弊端和黑幕。每一集几乎都以属下们一句“是,大臣”结尾,英式玩笑看似矜持,实则夸张且没心没肺,尽管制作年份已经是30年前,但这绝对是会让你笑得最厉害的政治喜剧。它获得过五个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撒切尔夫人还天天追着它看。
《是,首相》Yes,Prime Minister
年份:1986年
出品:BBC
接着《是,大臣》的剧情,内阁大臣吉姆·哈克干到了首相的位置,在唐宁街10号继续他的政治生涯,这部两季电视剧比《是,大臣》的搞笑成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每集的段子都是经典。比如谈论到首相电视讲话这一段——
马尔康:首相,您要戴眼镜吗?
哈克:你觉得呢?
马尔康:随您。戴上它,您看上去威严而果断。不戴它,您看上真诚而坦率。
哈克:我想看上去威严又真诚。
马尔康:只能选其一。
哈克:我可以先不戴,开讲的时候再戴。
马尔康:那会显得优柔寡断。
哈克:哦,明白了。
此时有人建议:那要不,戴单片眼镜?
《幕后危机》The Thick of it
年份:2005年
出品:BBC
再次包揽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大奖的政治喜剧,秉承着《是,大臣》系列的调侃精神,这一次讽刺面从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一直波及到布莱尔工党政府,主角是社会事务部的各位官员,新闻协调官、社会事务及国民管理部大臣以及特别顾问、资深顾问和中年小秘,手提拍摄方式让它别具一格,本片目前已经到第三集,美国人现在已经看上它并且扬言要翻拍啦!
当你看完一部还不错的电影,回味的时候再看看片头那几个你刚才没看懂的片段,那些个紧锁眉头的主人公、未完结的回答、欲言又止的表情,你就突然明白了其中的寓意。
政治片给人的印象总是终结于“政治”二字,几个月前怀着蛋疼的心理准备看了《总统杀局》,发觉“还不至于让人睡着”,前天看到《改变规则》有资源,冲着《孩子们都很好》和《单身男子》的朱莉安摩尔,冲着勉强懂得的美国选举知识,就当补习奥巴马对手的辛酸史了。
如果说《总统杀局》是一部纯爷们戏,女人只是其中负责“搅局”的工具,那在《改变规则》里,佩林(朱莉安摩尔饰演)的地位显然不可与之相比,从光头硬汉告诉她“州长,你不用自己背包”开始,这个女人的一生就注定了不寻常。
不寻常的演绎有很多种,HBO成功地为其注入跌宕起伏的桥段,首先成功规避了政治片的“无聊”问题——我可以拍胸脯保证,没有人在看到佩林从一个州长因其个人魅力和几段背好的演讲词化身为“女英雄”的过程中能打瞌睡,更不用提那个“从阿拉斯加能看到俄罗斯”的著名笑话了。
从电影中我们得知,佩林的成功因为她有着卓越的演技——“镁光灯一开她就能入戏”,即使连朝鲜和韩国都无法分别,照样能在电视访谈中亲热地称呼十分钟前才得知名字的格鲁吉亚总统,更通过死记硬背在副总统辩论中大谈特谈金融危机的“买单计划”,所以她的“亲民”也自然信手拈来。这一点在《总统杀局》也同样表现出来,乔治克鲁尼人前正义如罗宾汉,人后照样乱搞女实习生,尤其可笑的是佩林还如此信奉上帝,不知道在她的谎言中有没有祈祷“上帝啊,原谅我其实并不相信你。”
在我看的版本中,该片片名《GAME CHANGING》被翻译成《搅局》,这一点我倒是不认可,电影表现出的立场还算中立,对佩林身上敏感话题的表现也遵循着“适度原则”,我们必须承认这位“冰球妈妈”起初对麦凯恩的选举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可如同《铁娘子》里的一句台词——“我这种女人注定不是一生用来刷盘子的。”佩林在政治上的成就感逐渐化作不可救药的个人崇拜,她不满足于别人对她“州长”的称呼,她似乎觉得没有准备也能通过“表演”掩盖一些东西,比如她的无知,比如她逐渐膨胀的野心,比如她当初只是为了上位才答应赞成麦凯恩关于“干细胞”和“堕胎”的观点,这些都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个人很欣赏片中“前白宫关系处主任”(Sarah Paulson 扮演 也是 《双面玛莎》里的姐姐 感谢豆友Laurie~)的表演,一分怒火两分同情三分压抑六分隐忍,可伴君如伴虎,兢兢业业地付出无法让濒临崩溃的佩林得到帮助,反变成无辜的出气筒,最后她流着泪说“我也没有投票”——她还是做了回自己。
我不知道电影当中的矛盾是因为“政治中的女人”还是“女人中的政治”,年轻的撒切尔夫人夹在一堆西装革履中间不知该说是“调和”还是“刺眼”,毕竟时代造英雄。英雄配美人,可轮到美人这里却没什么好词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