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火之恋

触火之恋

616

    4.0

    常见问题

    1、凯蒂·霍尔姆斯,卢克·柯比,克里斯汀·拉蒂,格里芬·邓恩,布鲁斯·奥尔特曼,亚历克斯·马内塔,Edward,Gelbinovich,丹尼尔·格罗尔,Patrick,Byas,Genevieve,Adams,詹姆斯·勒塞纳,James,Miles,Angela,Pierce,Rob,Leo,Roy,Kim,Rosen 主演的电影《触火之恋》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触火之恋》来自于美国地区。

    2、《触火之恋》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5年在美国上映,《触火之恋》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2464分,《触火之恋》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触火之恋》值得观看吗?

    《触火之恋》总评分2464。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触火之恋》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触火之恋》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凯蒂·霍尔姆斯,卢克·柯比,克里斯汀·拉蒂,格里芬·邓恩,布鲁斯·奥尔特曼,亚历克斯·马内塔,Edward,Gelbinovich,丹尼尔·格罗尔,Patrick,Byas,Genevieve,Adams,詹姆斯·勒塞纳,James,Miles,Angela,Pierce,Rob,Leo,Roy,Kim,Rosen主演。由导演Paul,Dalio携幕后团队制作。

    5、《触火之恋》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触火之恋》是著名演员凯蒂· 代表作,《触火之恋》免费完整版2015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触火之恋电影,触火之恋剧情:两个狂躁的抑郁症患者在一家精神病院相遇,开始了一段浪漫的恋情,这段恋情展现了他们所有的美丽和恐惧一天,卡拉因情绪不稳定重新住进精神病疗养院,同时马尔科也因病态复发入住同一家医院。尽管最初的印象不太美好,但同为诗人的卡拉和马尔科很快便擦出了癫狂的火花。 对文学的热爱、对创作的激情,以及对宇宙、大自然有别于常人的认识让二人很快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知己,彼此尽情地享受着相互助长的激情和美妙。然而,透过医生理智的双眼,看到更多的是此美妙背后的癫狂和危险。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凯蒂·霍尔姆斯
    • 卢克·柯比
    • 克里斯汀·拉蒂
    • 格里芬·邓恩
    • 布鲁斯·奥尔特曼
    • 亚历克斯·马内塔
    • Edward
    • Gelbinovich
    • 丹尼尔·格罗尔
    • Patrick
    • Byas
    • Genevieve
    • Adams
    • 詹姆斯·勒塞纳
    • James
    • Miles
    • Angela
    • Pierce
    • Rob
    • Leo
    • Roy
    • Kim
    • Rosen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这篇影评共三个部分

      一、影片给我的感受

      二、我的躁郁症经历

      三、对身处于躁郁状态下的朋友们说的话

      如果说我们放弃从电影与编剧的角度去谈,仅仅去评价故事本身,我认为这部电影对我而言有些使人感到遗憾的地方。

      片中似乎对于躁郁症的定义过于二元论了,身患躁郁的人坚定的站在解放天性的一端,而父母以爱之名、以科学之名用大铁笼罩住了自己最在乎的孩子。

      患者站在极左,家属医生站在极右,片中缺少一个能够灵活滑动的角色,理解并调节这对矛盾对立关系。我希望这个角色的出现并非源自于对剧本的批评,而是来自一名普通观众的需求,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是“即使我们用躁郁症患者的视角去拍摄,但呈现出来的依然是很远的距离”

      即使有些行为其实并未出格,也依然因为躁郁症患者的身份被扣了很大的帽子,没有躁郁症的人也会愤怒、也会兴奋,但被确诊躁郁症的患者只要稍微表现出一点极端的情绪就要面临治疗与压制。似乎是诊断书将躁郁症患者隔绝于普通人的世界外,这是令人沮丧的。

      我记得曾有人对性别认知下过一个定义,男和女并非两个极端的性别,每个人的自我性别认知都处在这一线段的其中一个点上。同样,躁郁症也不应该有绝对的定义,我们可以否认躁郁症患者做出的事情有违社会公序良俗与普世价值观,我们可以将患者的行为定义为焦虑、偏执、忧郁等等,但放下科学与社会给他们的定义的那一刻,这些躁郁症患者只是一些在某些方面比较突出的普通人。

      我们不应该否认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即使他们崇拜同样身患躁郁症又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但自己却一事无成。我们不该否认,因为也许他们正在走在成为卓越的路上。

      我们不应该否认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即使他们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极端情绪。我们不该否认,因为患者确实能放大更细微的情绪。

      我们不应该否认他们对自我的深思,即使有些时候那种思考不合逻辑、不自洽、偏执、极端。我们不该否认,因为思考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部分,恰恰是超出界限又很合理的部分。

      以上是我对影片的第一个遗憾,即二元论会给躁郁症患者带来二次影响的遗憾,生活中缺少那些能够善解人意的人,电影应该安排一个。

      第二个遗憾是“表达困难”的遗憾,我们无法在影片中找到反派,那些尽力救治患者的医生、深爱子女却咄咄逼人的父母、患有躁郁症的主角、甚至被视为毒物的药,他们都不是反派。

      但故事交织在一起时,恶就出现了。

      医生说想要明天继续谈谈,却诱导病人签了入院协议。

      妈妈说从心底里想要和解换来的见面,却带了医生。

      好像好好说话真的比死还难,我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想的,就是不能好好说出来,千万别说躁郁症患者是精神病不会好好说话,他们比普通人更会说话,因为说话动的不是嘴而是心,躁郁症患者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与常人不同,所以表达上会更有创意更有深度,但一位是诗人、一位是raper,却不能好好的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这真是太让人难过了。

      剧中人物似乎有意朝着和解共存背道而驰,这就是我的第二个遗憾。

      总的来说,这不能算一部很好的电影,也没有讲出很好的故事,但这部电影讲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演绎风格独特的故事,推荐给通过相似经历或感受的朋友看。

      我是一名轻度躁郁症患者

      在某一个特殊压力环境下,我感受到自己情绪的巨大落差后,我去了医院。

      大夫在我的头上戴了一个头盔,贴了一些贴片,让我从一数到七,从七数到一,再用各种单字组词,大概半小时后我拿到报告,报告上显示我可能患有躁郁症,需结合临床观察。

      我非常震惊。

      在我来之前,我认为需要和大夫面谈,大夫会和蔼可亲的问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会苦诉衷肠,也许情深之处会痛哭流涕,然后在大夫的安慰下悻悻离开。

      但我没想到我进入诊室后,大夫没多说,直接给我开了几项测试,我穿梭于各个科室的大机器中,过程乏味又冰冷。最后在我完全没有表露心声的情况下给我确诊了。

      拿到报告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好了一半,之前的各种担心、忧虑、自测、胡思乱想,全都被证实了,这回彻底踏实了。我和大夫说我坚决不吃药,那会让我变得迟钝,我喜欢躁期的自己,我可以做出让自己震惊的梦,也可以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大夫笑笑说你会回来的。

      三个月后我带着几盒药开心的开车回家,在路上自言自语,念叨出了一首诗。

      只为修俗世平步走n就落得难求一日闲n赖全城桃花为我开n唾俗操凡尘做仙人

      《劳拉西泮与唑吡坦赋》

      我曾心怀宏大觉得自己无往不胜星辰大海,生活却用大嘴巴子和长时间抽我大嘴巴子告诉我自己是个凡人,于是我将那个有点不切实际的自我小心的封闭保存起来,打算先混迹于大众做一个普通人,过好普通日子。却没想到生活的大嘴巴子抽的更凶,抽得我求饶,似乎生活的苦难并没有随着我的个人意志的转移而转移,于是在无数个失眠后,无数次自我否定与挣扎后,我选择药物治疗来稳定自己,这可以说是我躁郁症的止痛药,也可以说是我人生的创可贴。不拧巴了!不纠结了!我放过了自己!拿药回家的途中看到道路两侧的桃花开的好美,好像是为了给我回家铺的粉红梦幻地毯,哈哈,去你妈的吧!爷我玩不起一把!什么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什么北野武诺兰斯皮尔伯格,什么苏格拉底黑格尔柏拉图!雅的俗的都靠边站,对的错的跟我没关系,我管你桃花开给谁看,这一刻全城桃花就是为我而开的,生活愁事千千万,我甭操那么多闲心了,今天回家就要睡大觉,梦里做神仙!

      (上述为释文)

      这首诗写的妙啊!大家要知道,诗有五言有七言,我这个好啊,八言绝句。诗词讲究十三道大辙平仄押韵,我这个好啊,有韵没脚。先定出个大调,这首诗就不是在正常情况下写出来的,写的也不是正常诗。

      其次躁郁症古称桃花颠,桃花盛开的季节特别容易犯,我用桃花压住躁郁,所谓意不压神压。

      最后用劳拉西泮与唑吡坦赋作为题赞诗名,又幽了它一默!处处没写躁郁症,但字字都是躁郁症,您说这能不妙吗?

      瞧见了吗,这就是一个轻躁患者的内心完整独白,我会写诗吗?根本不会,我那就是胡扯八扯,但一般人没两下子的还真就扯不出来,我扯出来了~有能耐吧?这叫天赋!这便是一个完整的躁期模型(感受-深度扩展理解-输出-自我演化出的正向反馈-大脑释放奖励机制-挖掘新感受)也是本片中男主人公为什么大喊“我要什么?我要癫狂!”

      癫狂让人上瘾,它释放出了我本不具备的才华与自信,我愿意更深层次的探索周遭,感受变化,我赞美风是和煦的,吹到身上不冷不热恰到好处,我赞美人是和谐的,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天下和平人民富强,看着那些老人和孩子的笑脸,我也会不自觉的笑,我赞美艺术,我发现了京剧的魅力,我感受到现代艺术传达的观念,我拍着大腿为它们叫好,世间种种太可爱了,能发现它们的我也太牛逼了!

      注意,这个过程中躁郁症患者会输出一些有的没的,可能是文章、可能是诗、也可能是用其他介质输出了其它艺术形式的内容,因为疾病带来的独特的观察角度和异于常人的兴奋,真的有可能会创造出一个名垂青史的什么作品,这时候他就成为了躁郁之心里的名人案例。

      当繁华散尽灯火阑珊时,我开始反思,我的创作是真正的创作还是自嗨而已,我的进步是误打误撞的成功还是有实质性的前进,我的顺利是来源于能力还是此刻处于峰值的运气。

      为什么他看我的眼神里有些不屑,她说的话是无意中流露出对我的鄙夷了吗?为什么我这么用心做的菜尝起来并不好吃?

      卧槽

      卧槽卧槽卧槽

      我不应该是个挺牛的人吗?难道我不是…

      坏了…

      躁期再见。

      郁期你好…

      这逼难道不会开车吗?你难道不认识左转延长线吗?这货吃饭吧唧嘴,家里没人管他吗?这厮怎么长的这么丑!

      我好他娘愤怒啊…但没意义,人家没错啊,也许错的是我,但我真错了吗,过去的我算什么,未来的我要去哪

      恐惧、偏执、质疑、焦虑,debuff不断叠加在我身上,我迟钝又虚弱,混乱又无助。蒙着被子根本不愿意动,好像掉进了一个漩涡不断下沉,也好像在泥沼中无法抽身,大脑被各种负面情绪一下一下的撞击

      那些让人纠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人生宏大的问题交织在一起,越缠越死,越来越累。

      人生可能真的没什么意思,说真的,哪怕我现在死去,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电话铃响,一个新的坏消息传达到我这里,也许是工作,也许是家庭,在本来就极度消极的我的身上又加了一码。

      窗台…

      说真的,我想跳下去。

      我是轻度躁郁症患者,但即使是轻度,在几个月的药物控制下,我逐渐好转了,情况要比我想的好,如同电影中所说,我更有效率了,我获得了控制火苗大小的钥匙。

      大家要知道,我上文的描述是为了便于理解。真正极端的情绪来临时,感受会更猛烈,状态会更极端,甚至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那种极端情绪是几倍于上文的强度。并且在长周期与短周期中、在躁郁两种状态下不停切换,人会变得无序,变得混乱,睡眠、生活、社交,全都被打乱了,糟糕的状态只会让糟糕的生活更糟糕,糟糕的消息会让糟糕的我更痛苦。

      我想说的是,躁郁症确实是精神类疾病,但并不是什么霍格沃斯的魔法,它是有前因后果的,有些病人看起来很奇怪,是因为他们不善于和自己对话,不善于表达感受,不善于讲故事,他把无数次情绪两极时得到的结论总结成一句话,那句话如果缺少了论证,简直是荒谬之极,比如世界要毁灭了,比如我是外星人。

      病人陷入宏大叙事的骗局,自己给自己编织出一个只有自己能够理解的茧房,但他们想把内心感受说给世人听时,世人好像又都带着一个奇怪的面具,那些面具人会嘲笑你,会怜悯你,会刺激你,会同情你,就是不会理解你。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躁郁症倾向/如果你觉得压力太大已经不能承受或影响正常生活/如果有人评价你脾气真的大/如果你频繁的出现自杀倾向:

      对于这些朋友,我要说的是,在事情完全失控前/酿成大错前/严重伤害别人前,请你一定要严肃考虑自身的问题,也许你存在某种极端,你要知道这些放肆是有代价的,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去医院检查,确诊就治疗,没确诊就放心了。

      另外,不要尝试极端行为,尤其是自我伤害,如果出现了不可抑制的崩溃或自残自杀欲望,请确保有信得过的人知道你在哪,你要记住,无论是何种程度的痛苦和崩溃都是体内激素分泌的结果,那些分泌物欺骗了你的大脑,不要尝试伤害自己!

      可以试着拨打紧急心理咨询热线,但你运气不好的话可能会像我一样省级市级热线试了一遍也没有能接通的,如果不是我足够理智也足够机智打通了其他省的热线,我可能已经成为了骨灰和烂泥。

      无论如何,对自己好点,用长久的眼光看问题,别太纠结于眼前。

      如果你已确诊身患躁郁症:

      我的经验是,虽然可能治不好,但也治不差,相信现代医学的神奇,积极配合治疗,遇到庸医也别过于失望,换一位医生也许能帮到你,要多了解自己的情况。如果想和别人说一些感受和心里话,记得组织好语言,让对方接受起来容易一些。

      身边准备点紧急药物确保突如其来的情况。不要沉迷于情绪带来的红利和刺激,要自己控制一下自己。不要沉迷药物带来的特殊感觉。

      除此之外我就没有更多建议了,毕竟在这件事上我的体会远远低于一些老病友。

      如果你的朋友/家人/爱人/子女具有躁郁症倾向或确诊患病:

      小事顺着他,原则性问题别惯着他,不要让患者长时间身处弱者角色中。

      沟通时要力求传达到位,精准、共情、耐心,千万别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打破他对你的信任,不要替他做决定,不要带着面具面对他,尊重他的意愿,尊重他的病情,去好奇一下他的感想并站在他的角度上探讨。

      然后,就是情绪隔离,自己不要成为躁郁症患者。这一点非常重要。

      写了很多,估计能看到的人不多,权当我的躁郁症确诊周年纪念吧。

    • Jensen

      影片开始,处于轻躁狂状态的macro和carla在精神病院相遇了。macro被押解而来,他自信满满的辞了工作,断了水电,把书铺得到处都是,坚称自己靠快餐店的免费番茄酱就能生活,整天吸大麻,窜上跳下执意自己是月亮孩子。而carla在写作上遇到瓶颈,三更半夜找老妈寻根究底,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从哪个环节出了问题。carla起病的那一天,她在沙漠里长久的凝视太阳,她觉得那就是根源,甚至跑到精神病院要调取自己的病例,于是被奸诈(见怪不怪)的精神病医生诱导入院。于是他们相遇了。

      对于躁郁症,其实病人一般有三种态度,要么否定自己有病(macro),要么特别想知道毛病出在哪(Carla),以求逆转,或者第三种也是结局的时候俩人的状态,认命并乖乖吃药。

      正常人也许难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吃药。这是因为躁郁症需要终身治疗,一旦确诊,永远无法治愈,只能通过药物稳定情绪。而且一旦吃药,就不再拥有剧烈的情绪起伏,因此钝化(dull),更别提嗜睡长胖痤疮等一些列副作用。

      难道强烈的绚烂的情绪不好吗?当两人在医院半夜幽会,试图用叉子和锡箔纸破解回归月球的真相,世界如同梵高的星夜一般熠熠生辉,所有遥远灿烂的星辰在墙壁上明艳的游动旋转,比起博物馆里梵高的真迹还要美好一万倍。又或者当两人私奔以后,大自然中繁花似锦,河水清冽,盛夏的树木芳草碧绿。没有体会过躁狂状态,便无法感受这种被无限强化的美和快感,这也是为什么macro冲着carla的妈发脾气,指责正常人无法体会深度的情绪。这如同告诉整个世界他们都是色盲看不到空中的彩虹,世界却只会觉得你是疯子。

      然而,天下没有凭空而来的high,躁郁症的可怕不仅仅是high的时候做出疯狂出格的举动(去顶楼涂鸦,开车投河),更是down的时候极度的沮丧。像过山车一样,躁狂的时候越欣快,抑郁的时候就越丧,世界失去颜色,人如同活在水泡里,时间变得缓慢,任何事物都失去意义,人生变得难以忍耐,以至于俩人双双决定自杀了断。

      电影戏剧化的一点在于,macro和carla决定生一个孩子。日月交辉,这样的孩子该是怎样的奇才呢?现实却是,所有的人都最终同意,躁郁症是一种病,而一个新的生命不应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躁郁症的患者如果是来自其他星球的小王子,他们只有通过死亡才能回到自己的星球,而这样的宿命太悲哀,不应被继承。

      我想,这部电影,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片,讲述一个开头轰轰烈烈结尾黯然相忘于江湖的故事。它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you are not alone (你在这世上并不孤独)。不论是历史上这灿若繁星的艺术家,还是这一生人你可能遇到的人,躁郁症可能隐蔽却无所不在。躁郁症并不是一个error, 而是一种特殊的体质,仿佛可怜的外星流浪者,touched by fire.

      据推测,世界上4%的人口都有躁郁症,只是很多人没有发生过严重的躁狂或抑郁,于是默默忍受着情绪的轮回,从来没有被诊断。导演,Paul Dalio,也是一名躁郁症患者,他也曾坚信自己没有病不愿意吃药,伤透了父母心。所以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看点就是对患者的家人的刻画,悲伤的无助的厌倦的父母们,不变的是爱。macro的父亲的演员也和Ray Dalio长得神似,也许也是paul对父亲的一个含蓄的道歉。

      很感谢paul能拍一部这样的电影,虽然小众,虽然剧情也不够出色,但是却是为躁郁症集体发声。最后,如果你已经确诊,请不要放弃,有药物能帮你把火焰调小,让你过上正常的平淡的生活。尽管touched by fire,不意味着会在烈火中消融。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要有信心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