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侏罗纪系列第二部,电影仅仅只有100万美元的投资,但是恐怖气氛营造得相当好,在当时收获了2000万的票房;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不可否认确实是 大烂片,然而这也是一部用心拍摄的烂片,不得不承认这个系列是许多人童年的回忆。“咯咯咯咯”的恐龙走路声音以及恐龙的黑白视角,面目狰狞的恐龙给小时候的我们都留下了童年阴影,长大后想再次回顾时早已绝版。
第一部小镇,第二部采矿基地,第三部港口。
最后想问下有没有谁看过第四部?我想看第四部!
满满的童年回忆,从小就喜欢看恐龙的我大概在13岁时就会反复看这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看着都很粗糙的恐龙恐怖片,居然比当时如日中天的侏罗纪公园系列看得还多,现在回味起来,应该就是被片中很不错的恐怖气氛烘托,以及粗糙得恰到好处的各种细节所吸引,可以说它完全颠覆了现在对恐龙片的拍法,虽说应该说更加原始哈哈哈哈。片中利用了很多蒙太奇手法,让观众无法看清那群黑暗中的怪物,我个人非常赞成这种手法,加上那种原始的恐怖血浆镜头,还有直追异形系列的幽闭空间恐怖氛围的营造,完全可以理解当年此片100w成本赚2000多w的实力,所以非常推荐有兴趣的各位去YouTube找全片看,因为太老了,所以免费加有中文字幕哈哈。
下面要谈一下某些科学层面的小心得,这部片真的片糙理不糙的典型代表,很值得后人学习。今天才发现小时候没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一部讲的是某群科学家为了提高家禽的体积(产肉量?)而往里面添加了恐龙的DNA(哪来的呢?不知道,没看第一部)结果居然直接培育出了一种非常类似食肉恐龙(速龙,暴龙)的凶残生物,有集体意识,blah blah。。。反正就是培育出了第二部里面的这群恐龙,然后第二部里这群恐龙就是不知道啥时候跑到这个核工厂地下繁殖起来的。从外形结构上看,这些家伙很像速龙,但跟真正的速龙有一定差别,参考自侏罗纪公园系列里的标准速龙,区别在于,第一是更脆弱,详见男二大叔用一记照明弹就一击毙命,而且它倒下时可以看到其粗短的尾巴上类似啫喱状带瘤状突起的表皮,非常符合其生长于地下阴暗条件下的外皮特征,明显不同于侏罗纪公园中外皮光滑甚至带规则纹路的速龙,而且,从后面男二迎面用小炸药炸爆的那只(可见男二前期战斗力很不错啊)的残肢可以看到,这里面的速龙四肢更短,个头也略小,同样符合地底生存的特征;然后重点来了,在影片最后出现的大boss,官方描述也都说是一只暴龙,看其标志性的大头大嘴加短小前肢也很符合,但是!!!说不通的是一只暴龙怎么就无缘无故得在最后关头在一堆速龙里出来了呢,而且很明显这俩种不同种的恐龙是几乎同时出现的,详见二位男主坐货梯逃生时,前有暴龙撞门,后有速龙扒门,为什么?!!就是因为,其实这俩种看似不同的生物其实是同类,请大家不要忘记,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恐龙,而是一种以鸡为本体,配上不知名恐龙基因,基因暴走变异出来的怪物,再看一下这个系列的第三部(是的,还拍了第三部)说的就是军方人员在一帮毒贩的走私货物中发现了一只雌性暴龙,俩只雄性速龙的冰冻个体,原来推测是要用作生物武器出售。官方很煞有其事的标明了这几只怪物的性别,why?在我看来就是因为这里面还暗藏了一条副线剧情,这里面的俩种恐龙其实就是一种生物,而这种生物拥有像蚁巢一般的社会机构,由一只巨大的雌性龙后(呈暴龙状)与一大群雄性工人(呈速龙状)组成,龙后日常只负责产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第二部中的大boss跟以往见过的暴龙有很大区别,除了有上面讲到的那些标准的地下生物的特征外,它的脚显得十分臃肿无力,脖子经常偏向一边,显得力量不足,否则它这么大一个家伙怎么会连这样的小车都掀翻不了,而且从后面男主秀车技把它推下电梯井也可以看到,这货真的太迟缓了,几乎就是站在原地,而且力量对于如此体型的生物而言太小了,这一切都指向它平时根本就不用自己觅食,完全就是由身边那一群雄性仆人伺候着,由于那时地下核反应堆故障温度剧升才把它逼到了地面上,最后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留意一下大boss和雄性工人的外表,你会发现这俩者很像,只不过大boss的脑袋更大,而且因为不用干活所以前爪退化得厉害而已。而这也是为什么第三部中毒贩会以这样俩雄配一雌的搭配来进行售卖,这样才能保证这生物武器的繁衍壮大。
所以总的来说,这部早期低成本恐龙主题恐怖片无论是剧情合理性,氛围的烘托,以及作为科幻片十分重要的背后那一套较为严谨合理,耐得住推敲的世界观的构建,都做得相当不错。
在《重返侏罗纪》(1993)完成之前,执行制片人罗杰·科曼(Roger Corman)就已经想要拍摄续集了。《重返侏罗纪2》的编剧迈克尔·帕尔默(Michael Palmer)说:“每个人都认为第一部电影拍的不错,罗杰希望准备续集。”效果艺术家约翰·布希勒(John Buechler)表示,由于《重返侏罗纪》是科曼和他的新视野公司制作过最成功的电影,因此“必须制作续集”。帕尔默的剧本初稿在三周内完成,并进行了两次重写。这部电影里霸王龙对抗叉车的桥段,是对第一部大结局的重演。虽然第一部被认为是恐怖电影,但帕尔默把续集编写成了动作电影,尽管一些评论家也将其视为恐怖电影。续集的情节与1986年由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执导的电影《异形2》有很多相似之处。
《重返侏罗纪2》由路易斯·莫诺(Louis Morneau)导演,他原本打算执导第一部电影,但由于他有别的片约而不得不作罢。在演员方面,约翰·萨维奇(John Savage)和唐·斯特劳德(Don Stroud)是莫诺的首选。这部电影的预算与第一部相似,据报道预算在80万美元至150万美元之间。拍摄持续了18天,包括在加利福尼亚的卡斯泰克湖附近的发电厂拍摄了一周的戏份。大部分内容用斯坦尼康进行拍摄,每天通常会持续12到16个小时的摄影。
布希勒和魔术媒体工厂制作本片的特效,用了和第一部相同的恐龙模型,从而节省了制作团队的资金。恐龙是用泡沫乳胶制成的,使用寿命有限。自模型完成已经过去一年了,恐龙的机械零件都没有精确地运动,因此进行了大幅的修改。恐爪龙是通过木偶和皮套演绎的,特效组对其进行了改造,使它们看起来更像侏罗纪公园中的猛兽。影片中还使用了由安东尼·道布林(Anthony Doublin)制作的微缩模型。与前作相比,布希勒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拍摄开始后,他花了一个星期的后期制作工作来研究恐龙效果。
最初,科曼计划于1994年秋季在电影院上映这部电影,但最终还是在1995年2月中旬将其直接以录像带形式发售。DVD在2000年4月18日发行。
对于本片的评价,《休斯顿纪事报》写道,这部电影“以剥削电影的方式拍摄《侏罗纪公园》,也就是说,这部电影是廉价且无耻的衍生作品。但它也表现出色,主创包括曾两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约翰·萨维奇,并拥有低预算电影制作所具有的粗鲁的机智和朴实的精神。”《纽约每日新闻》认为本片是对第一部的改进,并称赞了演员,特别是萨维奇和斯特劳德。米苏里安批评这些特效,但称赞萨维奇的表演,并写道,这部电影的制作“充满活力,有一点点风格和一点点机智”。娱乐周刊的J·R·泰勒为影片定下了“B+”的称号,并称其为“仿制版《异形2》”。
《全电影》的布莱恩·J·迪拉尔德(Brian J. Dillard)将其评为一星,并批评了恐龙的效果,同时指出:“可以说《重返侏罗纪2》最好的地方在于它能提供出色的血腥效果。”《电视指南》认为影片是仿制的,内容是可预测的,评为二星。文章写道,莫诺和演员“尽其所能,但由于缺乏威胁性的怪物,他们的努力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电视指南》指出,恐龙“看上去并不像第一部电影那样真实,但是至少莫诺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以快速闪回的方式拍摄了它们的攻击。”
评论家约翰·肯尼思·缪尔(John Kenneth Muir)在2011年将其评为一星半,并指出它与《异形2》的相似之处。他认为这部电影比前一部有所改进,称其布景“不错”,并指出演员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他还记下了罗琳斯的死:“在此场景之前,她的书上写着'最后的女孩',所以她的死确实令人惊讶。”
2013年,评论家迈克·梅奥(Mike Mayo)写道,本片的表演超出平均水平,莫诺“使动作保持足够快的速度,以至于观众会忽略剧情以及低劣的特效。” 梅奥还表示,电影的对话具有“那种坚韧的品质”,就如同卡梅伦的早期电影中有趣的点一样。
TNND
恐龙电影非要像斯皮尔伯格那样拍么?
这是我看完侏罗纪三说的话。
恐龙电影就非要交代这些恐龙哪来的?我真期望来一部人与恐龙的直接对话,直接就是尖牙利爪对机枪大炮。于是,我想到了这部儿时看的一部电影。
恐龙无端出现,对着人类就是一顿撕咬,而人类仓促反击,最后大团圆。
坏心人和恐龙一起魂归地下室。
记得比较清楚的有,恐龙冲进电梯吃人,恐龙咬下一个女的的胳膊然后咬肚子,一个女的想要独自逃命,结果在飞机里发现恐龙,boom。最后恐龙被小男孩开升降机推进电梯,恐龙完蛋,就是这样。
TNND
恐龙早就该这么拍了,多过瘾,要是我是导演,下回就拍一个恐龙岛的恐龙繁殖的越来越厉害,翼龙将恐龙带到其他地方繁殖,于是恐龙在世界各地滋生起来,最后恐龙军团,对阵人类军团,哈哈,想着就爽。有的时候观众需要的只是一场视觉盛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