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利维亚·王尔德,米拉·库尼斯,詹姆斯·弗兰科,连姆·尼森,艾德里安·布洛迪,金·贝辛格,玛丽亚·贝罗,卡罗琳·古多尔,莫兰·阿提艾斯,大卫·哈雷伍德,里卡多·斯卡马乔 主演的电影《出轨幻想》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出轨幻想》来自于英国地区。
2、《出轨幻想》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3年在英国上映,《出轨幻想》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514分,《出轨幻想》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出轨幻想》值得观看吗?
《出轨幻想》总评分514。月点击量6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出轨幻想》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出轨幻想》是2014-06-20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奥利维亚·王尔德,米拉·库尼斯,詹姆斯·弗兰科,连姆·尼森,艾德里安·布洛迪,金·贝辛格,玛丽亚·贝罗,卡罗琳·古多尔,莫兰·阿提艾斯,大卫·哈雷伍德,里卡多·斯卡马乔主演。由导演保罗·哈吉斯携幕后团队制作。
5、《出轨幻想》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出轨幻想》是著名演员奥利维 代表作,《出轨幻想》免费完整版2013年在英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出轨幻想电影,出轨幻想剧情:据导演保罗·哈吉斯描述,该片结构类似《撞车》,不过它是三条爱情线交织,故事以非常奇特的方式发生在纽约、巴黎和罗马三个城市其中连姆·尼森饰演一名新闻记者,奥利维亚·王尔德的角色是一位纽约八卦专栏作家,其它演员尚未定角。
看了豆瓣和IMDB上的各种分析,有的同意有的不太同意,不过大家已经分析得比较清楚了。大致记录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Third Person当然是指“第三人称”,什么小三出轨之类的都一边去。这个题目是整个片子的基调,居然能给翻成这样。
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是男主角妻子电话里那句You love love. It's people you don't have time for. 妻子这个角色是不是真实的可以再议……
然后我想明确一个问题:在现实世界里,这个电影的层次是编剧(导演)写了一个故事A,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有一个作家基于自己的经历写了一个故事B,B包含三个故事CDE,其中C故事就是“作家基于自己的经历写了一个故事B”。看到循环引证的魔力了吧?那么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的一些不连贯,到底是作家在写作中的bug,作家有意留下的线索,还是导演为了提示观众给出的线索呢?换句话说,这些是属于故事A还是故事B呢?这是有区别的。如果属于故事B,那么就是我们需要分析的内容;进一步说,C跟D和E又不一样,因为C实际上等于A!
而如果属于故事A,那仅仅是导演的表现手法,类似于“上帝视角”的存在。
所以一切真正的谜团都在C里面。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Liam叔在黑暗的小房间里写作,听到一个孩子的声音watch me。这部分毫无疑问是真实的。甚至有人认为是电影唯一真实的部分。我大体上同意,但是有一些保留意见。watch me表示孩子溺水的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作家的儿子为了给他一个惊喜而学习游泳,想告诉他“你看!”但是在无人看护的那30秒里溺水身亡了。这也是作家没有watch him的代价和他永远的心结。作家接电话的30秒,电话那边是谁,其实是有争议的。一种可能是那确实就是一个工作电话,有两个理由支持:一就是那句You love love. It's people you don't have time for. 作家的工作(书写浪漫)很可能就是他的情人,他并没有一个实体的情人。二是在Adrein Brody的故事里,完全复制了这个溺水事故,而那个故事里的AB确实接的是一个工作电话。第二种可能是那个电话来自他当时的情人,也就是Liam叔和Olivia的故事里Olivia角色的原型。从戏剧角度上说,这种可能性更有张力,而且和更多细小的线索更相符。我个人是倾向于这个实体情人是存在过的,但是她实际的故事和写出来(演出来)的有出入。
三个故事分别发生在巴黎,罗马和纽约。这里面的所谓bug,比如纽约饭店的服务生去打扫了巴黎饭店的房间,我觉得是我一开始说的那种属于故事A的部分,是导演给的提示。非要说成是作家写错了好像有点儿太贬低作家的智商,当然也有人说在一开始的场景里作家就在服药,可能脑子是不太清醒……无论如何,这是在提示这些故事并非真实发生的。另一个时空错乱是最后十分钟作家打给妻子的电话,他说自己在罗马。理论上讲他应该是在巴黎写作的。我理解是,他正在重读,或者编辑修改罗马的那个故事,所以他精神上在罗马。他真正的地点可能既不在巴黎也不在罗马也不在纽约。
这个电话是特别有意思的部分。最大的争议在于这个电话是不是真的?这究竟是作家给妻子打的电话,还是作家笔下的作家给作家笔下的作家的妻子打的电话?要么其实半真半假,是作家给作家笔下的作家的妻子打的电话?作家笔下的作家给作家的妻子打的电话?【暴漫脸.jpg】
我的理解,这个电话要把画面和对话内容分开来看。它确实是作家本人给妻子在打电话,但因为作家此刻的精神世界在小说里,所以画面上呈现出来的部分都是作家的精神世界,而对话本身发生在现实世界。他可能还是坐在开头那个小黑屋里,而他妻子刚读完他寄过去的书稿。所以我认为情人是真的有过,因为妻子提到了她。
作家说情人离开他的理由是读了他的日记。同时画面上呈现的是Olivia的角色在书店拿起一本皮面的日记翻开。我觉得这里说明了情人读的并不是日记而是他的书,那本“大胆、真实”“会让她(作家的情人)成为整个圈子的笑谈”的杰出作品。一开始作家的故事里情人就问他“你的日记为什么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其实是在侧面说明作家所有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他的日记,他只有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上才能真实发掘自己的内心。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细节,画面里给Olivia推荐书的书店老板是一个干瘦的白发老头,有那么一点神似故事里和Olivia有不伦关系的爸爸。这引发了另一个疑问:这段不伦故事是不是真实的?所谓爸爸是不是一个虚构角色?我们无法忽视一个问题,就是Olivia和Liam的年龄差基本上就是父女的年龄差,同时他们的相处模式也是边相爱边互相伤害,所以Olivia到底是有点儿daddy issue还是真的和她的daddy有什么issue呢?这段故事是否仅仅是作家的精神分裂,把情人和自己的关系夸张化了?在他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负罪感?注意Olivia离开时也对他说了一句watch me,是不是说明在他的潜意识里也有把Olivia作为自己孩子看待的部分?似乎是一种很有可能的解释。
如果这样梳理的话,真实发生的事情就是:
作家接情人的电话
作家儿子溺水
作家陷入抑郁症,通过写小说来抒发情绪
作家的第一本小说以自己和情人的故事为主要内容
情人看过小说以后离开了他
作家接下来的小说越来越不受欢迎
作家关小黑屋写一部新的小说
作家的新小说得到了编辑(妻子)的肯定
然后我就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作家的“第一本小说”是电影里的“第一个故事”吗?
一方面,电影里的“编辑”说过一段暗示得很明显的话:你的第一本小说很好,第二本也还行,第三本就……现在这个我根本没法读。这似乎正对应里电影里的三个故事,第一个最personal,第二个换了主人公保留了溺水故事,第三个全换了,只保留请求宽恕的部分。
另一方面,时间线对不上。作家最后寄给妻子(编辑)的书稿,不应该是第三个故事(最差的故事),而应该和电影一样是三个故事的交错合体。那么作家和情人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情人离开后了,不可能成为情人离开的原因。
综合考虑之后,我认为可能是这样的。故事里的“编辑”——指那个黑人编辑——是不存在的,作家唯一的编辑只有他的妻子。证据是电话里作家说“除了你我找不到别人来试读”。那么那个黑人编辑是谁呢?应该是作家自己的精分。他告诉自己,我的第一个故事很好,后面的都缺乏感情,我需要重写。按照这个思路梳理的话,真实发生的事情则是:
作家接情人的电话
作家儿子溺水
作家陷入抑郁症,通过写小说来抒发情绪
作家构思了一个由三个故事交叉构成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由于太真实,情人读到书稿后被激怒,离开了他
作家意识到另外两个故事都缺乏这种力量,开始重写
作家完成了故事,得到了编辑(妻子)的肯定
在作家的世界里,他评判作品是否杰出的标准是要有足够的感情,要真实,要能体会到切肤之痛。这个标准被他用来评判情人的短篇小说,也被他的“编辑”(他自己)用来评判他,最后由外界(妻子)给予了正面的肯定。在他重写之后(被编辑批评的情节发生之后),电影里的三个故事确实陆续迎来了高潮,尤其是一开始被评为最差的第三个故事。(这里表扬一下Mila Kunis的表演)三个故事其实都是一个故事,所以在作家的精神世界里他追着的情人变成吉普赛女郎变成失去监护权的妈妈,最后还是变成了水池边的小男孩,他死去的儿子。
作家最后并没有走出失去儿子的悲伤。还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他始终只能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对待自己的感情,他所有“真挚”的感情都是抽象后再加工的,他要的是感情而不是人,就算他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还是改变不了自己。唯一能接受他这种人的只有他的妻子和他的编辑,而且她们是同一个人,这正是剧本设置的巧妙之处。
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各自代表的含义大家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我就不再写了。
最后忍不住开个玩笑,绑架Liam叔的女儿他会要你的命,neng死Liam叔的儿子他可会烧你的脑啊……
看了豆瓣上的评论,知道基本看懂的人不多。 从表面上这只是简单的多线条的叙事,所以很多人的评论什么几个故事无关联或者关联不强云云。 其实除了连姆尼森这条线,其他只是连姆尼森自己的想象。 好了言归正传,帮大家梳理一下情节。
主线情节 连姆的孩子死了, 原因是连姆接了小三的电话没有没有照顾好,孩子溺水死了,然后和他老婆离婚了,躲在巴黎写小说。
连姆陷入了深深的悲痛,所以希望逃避这个现实,所以写了另外几个故事 1个是过气演员和画家,过气演员因为想给孩子一个教训,所以差点把孩子闷死,所以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 这个故事寓意连姆希望转嫁责任,把孩子的死归结到其他人身上来逃避现实。
另一个是时装设计盗版师布罗迪去接触吉普赛女人,明知吉普赛女人是仙人跳但是还是义无反顾的去救她的女儿。 这个故事连姆已经有了反思, 希望通过在虚拟故事里的大义来救赎自己。
主线的故事里最后连姆终于正视了事情的,和前妻坦白了一切同时也让前妻解脱了。 故事结束了。
为什么说另外2个故事是连姆YY的呢,注意几个细节。 故事理论上是在纽约巴黎和罗马发生的。 但是连姆和小三散步的时候居然有画家画展的信息。 纽约的画家前妻居然在巴黎的饭店做清洁工。 布罗迪打电话给自己的律师老婆,讲述的故事就是自己女儿溺水的故事和连姆的孩子一模一样的故事。
另外连姆的出版商对连姆的几部小说的评价也是串联剧情,出版商的话第一部是杰作。 第二部(画家和前妻)一般。 第三部(吉普赛人和布罗迪)更一般,这最终给连姆正视自己做了铺垫。
好了,这是看了一遍以后的一些想法。 如有不对的,还请各位指正。
Third person
春天的时候看了预告片就把它放在豆瓣想看的片列里了
如果你看过它的预告片 就知道它和正片一样抽象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这么奇怪的被它吸引
嗯 这也许是作为处女座的我对puzzle的偏执吧
周末终于看到了正片(感谢pirate大神们)
没有crash做的干净利落
有不少缺点 但最大的也许是过于晦涩 一百个观众或有80种不同的解读 剩下的或许看到一半就无聊得退场了
对我而言 它的主题如此compelling 虽然我不认为它是佳片/神作 但看过后我一直在想这个片子 似乎潜意识里总在回味它 因为这个原因我给了4星
下面是我的解读
1. 导演构思巧妙的地方(我认为)
最大/唯一的惊喜:三条松散关联不紧的故事线,发展的不紧不慢,没有惊喜没有惊吓(我中间差点放弃),直到最后10分钟神奇的收笔,整个片子的意图和theme和背后隐藏的故事才真正显露。
我倾向认为这三个故事线都是Liam饰演的作家笔下的故事
片头和片尾都是liam在黑暗的酒店房间里颓废码字
当然Paris作家和情人的故事 应该是有很多基于liam和情人的外遇和自己儿子的遭遇 但是我认为这条故事线里也有fiction的成分 这点后面我会详细讨论
故事发展到片尾 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在作家真实的生活中是发生了以下事件
liam有了情人
有次陪儿子在家里的游泳池玩
儿子想要impress老爸 自己的游泳技术 (“watch me!”)
这时liam分神接了情人的电话
儿子在游泳池出了意外
失去儿子的liam离开妻子 自我放逐
我想片子最大的意图并不是展现这些事实 而是展示liam这个作家在悲剧发生后面他的心理他的情绪还有他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愧疚和悲痛
最大的clue在于片名 third person 我开始以为是第三者这类的意思,但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写作上的“第三人称”(感谢imdb讨论版上的guru提到这一点)
liam饰演的作家 就是用第三人称写作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2. 每一条故事线都有一个情感的主题
- New York故事 : 宽恕 (forgiveness)
女主,应为有意无意的疏忽造成自己儿子的意外最终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同时严重抑郁工作生活一塌糊涂,想夺回抚养权却有心无力;
(作家在这里映射了自己的遭遇,失去孩子,抑郁…)
女主的前夫在逼迫女主承认自己的错误后,最后的最后还是原谅了她愿意让她探望小孩;
liam的作家写这条故事线的心理是想寻求配偶真正的原谅。
- Rome故事 :救赎 (redemption)
男主的背景基本全是liam的作家的映射 ,因为忙于工作疏忽了女儿造成女儿的意外逝世;配偶的愤怒和无法原谅;所谓的工作不过表面光鲜但是性质卑鄙(再次映射作家的婚外恋)
男主偶遇一个吉普赛女人,执意要把自己卷进她从蛇头手里赎回女儿的行动中。虽然后面情节的发展暗示这很有可能是蛇头和吉普赛女人一起做的骗局,男主还是倾尽所有身家把赎金凑给女人。
大概是即使一万分之一的真实的可能, 男主也要倾尽全力救回一个无辜的小女孩,哪怕她是别人的女儿。
- Paris故事:惩罚 (punishment)
这个故事线是最有意思, 我很喜欢这部分的ambiguity,reality和fiction的界定比较模糊和开放,不同人也许有不同的解读。
下面是我的解读:
故事之所以模糊,是liam的作者完全把自己写进故事,但是所有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这条故事线里liam的太太似乎和他达成某种谅解: 她重新使用家里的游泳池;她可以心平气和的谈起他的情人。
不过作家本人很难自欺,无法原谅自己沉迷于婚外情间接造成儿子的早逝。
故事里我们一边看到作家和情人间有趣有爱的互动(差点误入爱情喜剧片场),一边看到他冷血的把情人最私人的秘密写进书里要公布于众。
片尾最后,情人发现真相,悲愤之下,貌似要做出不可挽回的伤害自己的事情 (“watch me!” ), 作家急忙追去,遍寻不见,故事结束。
我相信真实生活中的作家对他情人的感情是真挚的(虽然不道德),所以这条故事线里作家所做的事,矛盾纠结,像是对情人的惩罚,最终也是自我惩罚。
作家的情人是存在的,但是她真的来到Paris和作家相聚?她羞耻的秘密是真是假?作家真的把他的秘密写进书里?还是在Paris发生的一切都是作家的一个故事,一个用来发泄惩罚自己婚外情情绪的, “第三人称”的故事?
3. 特别感谢编剧精心准备的大大小小的面包屑,散在三个故事线里。比如大面包屑,New York女主工作的酒店最后竟然和Paris作家和情人呆的酒店重合;还有小面包屑,New York女主的前夫是个画家,他作品展出的广告在Paris作家和情人散步的路边橱窗出现过,他的画也在Rome的故事里出现过。
最后我很感谢导演/编剧编了一个这么大的局,用这个隐晦的方式讲述一个父亲/作家哀悼早逝儿子的心理历程。 前面貌似松散平淡,片尾最后竟然全部兜回来了(虽然很隐蔽), everything comes together in the end.
(P.S. 写论文写傻了,影评也有论文格式的调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