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接触

第三类接触

512

    3.0

    播放列表

     正序

    常见问题

    1、理查德·德莱福斯,弗朗索瓦·特吕弗,特瑞·加尔,梅林达·狄龙,鲍勃·巴拉班,J·帕特里克·麦克纳马拉,沃伦·肯梅灵,罗伯茨·布洛瑟姆,菲利普·多德斯,卡里·加菲,兰斯·亨利克森,麦瑞尔·康纳利,吉恩·戴纳斯基,诺曼·巴托德,约瑟夫·索默,卡尔·韦瑟斯 主演的电影《第三类接触》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第三类接触》来自于美国地区。

    2、《第三类接触》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77年在美国上映,《第三类接触》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536分,《第三类接触》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第三类接触》值得观看吗?

    《第三类接触》总评分1536。月点击量5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第三类接触》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第三类接触》是1977-11-15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理查德·德莱福斯,弗朗索瓦·特吕弗,特瑞·加尔,梅林达·狄龙,鲍勃·巴拉班,J·帕特里克·麦克纳马拉,沃伦·肯梅灵,罗伯茨·布洛瑟姆,菲利普·多德斯,卡里·加菲,兰斯·亨利克森,麦瑞尔·康纳利,吉恩·戴纳斯基,诺曼·巴托德,约瑟夫·索默,卡尔·韦瑟斯主演。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携幕后团队制作。

    5、《第三类接触》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第三类接触》是著名演员理查德 代表作,《第三类接触》免费完整版1977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第三类接触电影,第三类接触剧情:1978年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语片  1945年的一天夜里,当诺伊·尼尔瑞(理查德·德莱福斯 Richard Dreyfuss 饰)在装载卡车时,忽然被神秘的光线所笼罩,之后奇怪的幻象和五个音符一直在他脑海中回旋。他能否发现幻象的意义,又是谁将其置于他的脑海中呢?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同星际来客有了一定的接触并确定其降落的地点。为了掩饰真相,政府要求人们远离此地。然而,包括诺伊在内的一群人,却被其共同的幻象所吸引,来到此地。  在沙漠中的魔鬼山上,空军临时修建的基地上空,外星人如约来到,他们的飞船流光异彩,将半个天空都照亮了。人类播放了以前从太空接受到的外星人信息中破译出的音乐作为联络的手段,飞船的大门打开了,从前失踪的地球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一批外形矮小的外星人则来到地球人中间和他们做心灵的沟通……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理查德·德莱福斯
    • 弗朗索瓦·特吕弗
    • 特瑞·加尔
    • 梅林达·狄龙
    • 鲍勃·巴拉班
    • J·帕特里克·麦克纳马拉
    • 沃伦·肯梅灵
    • 罗伯茨·布洛瑟姆
    • 菲利普·多德斯
    • 卡里·加菲
    • 兰斯·亨利克森
    • 麦瑞尔·康纳利
    • 吉恩·戴纳斯基
    • 诺曼·巴托德
    • 约瑟夫·索默
    • 卡尔·韦瑟斯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斯皮尔伯格创作这部电影可能来于他对未知奥秘的强烈好奇心。从小他与父亲用望远镜观测太空时,就已经萌发了对外太空的迷恋之情吧。这一点上不光是《第三类接触》,而后的《ET》也是如此 ,要说外太空生物在斯皮尔伯格眼中是什么样的?首先肯定是神秘,奇怪,但却吸引着他。其次或是友善(《ET》),虽偶有侵略(《世界之战》),但终归于这第一部他的科幻电影里的憧憬,他也许相信着他们的友好。在《大白鲨》一举成功后,斯皮尔伯格并未想着急于赚钱去拍些商业大片,而是遵循着从内心自小的认知和迷恋,拍出一部他“梦寐以求”又“急不可待”的电影。

      《第三类接触》到底讲了什么?我想其简单程度也远大于你对它的期待。在亲眼见过UFO的主角陷入了对他的追求,但在军方封锁消息和外界及家人的不认可下,他独自和另一个被外星人抓住了自己的孩子的女人一起去寻找外星迹象的故事。

      这部40多年前的电影,特效和剧情现在或许已不值一提,前半部分剧情也是藏藏捏捏,虽然已经出现了外星飞船,但还是不乏拖沓,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评分并不高的缘故。但或许就是这样质朴简易的特效,一贯到底的剧情,才是斯皮尔伯格想表达又精心准备的东西。

      用几个灯泡演出来的光效,现在看来却还是比较令人神往,特别值得说的是,斯皮尔伯格并没有把外星飞船设计得多复杂伟岸,也并没有直勾勾地去故意表现它的存在。而是用大场面去突出他的雄伟,增加其真实感,这一点上足以击垮多少砸钱充斥着不信服的科幻电影

      对于男主,本来幸福美满的家庭,却被男主固执的追求所打破,这一角色也许并不能被大多人所接受,但他不是“作”。他对未知的渴望,在被别人不理解的道路上,始终向着神秘前进,他遵循了内心对外星文明的渴望,最后也如愿以偿。这个角色多少都有斯皮尔伯格自身的投影,他偏执于科幻和自己想创作的东西,当时也是不被宽待,但他也坚持了自己的内心。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里他说过下面的话,这也代表了他同样对外星文明未知的渴望。

      再说回电影,会有人不理解男主,但真去想一想,如果我们是触碰了宇宙神秘的奥义之人时,在难以抓摸的未知中,在外界冷眼和不理解中,更恰恰坚持了自己对其的执着,这也是为什么男主一直想找到UFO的原因 。人类对未知恐惧,也对未知病狂,宇宙的广阔和人类的渺小,都支撑着男主同全世界逆风也不愿放下内心的憧憬一样。我们中的任何一人如果跟男主一样的境遇,强大的欲望定会使我们持之以前,这也正是电影所想告诉我们的。

      电影里值得一提的是画面的处理。让情节人物行为同镜头来展现这一高明手法,很好避开了俗制的镜头语言。就比如男主执着于外星降临,在建模时发现电视上出现了同一自己一直寻找的东西,画面这时候未给出语音,而是伴着配乐暗示人物的下一步及当时的心情,同时也切换在女主这里,避免了啰嗦的用语时间。

      而语言的运用也是《第三类接触》所要表达的,其第一个场景就向我们展示了翻译的重要性。二战时失踪的战斗机忽然完好地出现再来沙漠中,这时说法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的各国政府聚集在一起讨论这一奇异的现象,但却无法理解对方的语言。“你能进行英法互译吗?”

      在最后迎接外星人之时,他们之间玩起了音乐模仿的游戏,这种模仿又迅速演变成了两个文明间的复杂对话。科学家们一脸敬畏:“他们似乎是要教会我们基本的音韵词汇。”“伙计们,这可是开学第一天”

      影片的高明之处也在于它所传达出媒介的本质,《第三类接触》将人类所有的种族和观念转换成一种能够自动翻译的语言,在对外星文明交谈时,人类已无认知障碍,因为人类已成一体,外星人才是现在的不同种族之人。

      最后男主成为唯一一个登上外星飞船的人,这一点上确有美化处理。斯皮尔伯格对这个几乎“病狂”的人物带来的美好结局,也表现了他对这类人及同自己的赞许与同情。但如果真正在现实出现,那肯定就成为人们眼中的“神经病”,但斯皮尔伯格用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这却是极为珍贵的。

    • Jensen

        看到一些他人的评论,可以说其加分项包括1、拍摄时间非常早啊;2、在当时来讲特效好啊;3、导演个人名头屌啊;4、有奥斯卡奖项加持啊。然而在我看来,1跟2只能说“哦那么我可以考虑原谅一下他”,3跟4却只能说“哦interesting”。
        一部电影,不论你是在什么条件下拍,都应该遵循基本的“讲故事”的原则,因为你是在给观众呈现一件他们未必熟悉的事情,有一群他们未必熟悉的人物在做一些他们未必熟悉的任务。电影中的人物背景、人际关系等等只能通过“故事”来传达给观众,如果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忽略了观众体验,那么很大概率下观众将会是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说白了就是不知道你在干什么。本片中斯导实际上就是在演绎着这样的一个错误。我们可以梳理出三条主线:1.科学家在寻找异象答案;2.电工受到异象干扰抛家弃子;3.单亲妈妈追寻儿子的下落。
        先说第一条。影片并没有着重突出科学家的背景,甚至也没有去着墨于科学家克服困难破解密码的过程,这就意味着片中将会把他们置于一个“被动角色”的位置。实际上这样的安排本身是没问题的,如果说科学家并不是掌握情势发展的那一方,那么观众自然会相信“另有高人”了。而另一方面,从故事情节上来说,这些科学家与军方的合作方式倒是更令人费解:在没有论证任何充分性or必要性(或者说没有把这两性展示给观众)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大规模疏散人群?为什么疏散时使用的借口如此显然是不堪一击的?(戴个防毒面罩就能忽悠到绝大部分人?excuse me?)既然要假装正经,美国军方对道路的封锁怎么会漏洞百出乃至无人看守?军方直升机巡山时居然无法发现并驱逐两名手无寸铁的平头百姓?这一切问题都是令观众出离情节的点,完全无法达到使观众跟着情节走的目的。如果说导演本身没有这个目的的话,那么请问电影是拍来做什么的?
        再说第二条。这位电工的奇遇和他一家的命运应该是本片比较着重的部分。一个原本和睦欢乐的家庭,在男主与异象偶遇之后逐渐离心离德,这是很能抓住观众情感、引起共鸣的点。然而奇怪的是,导演似乎并没有打算在情感上与观众进行哪怕有限度的交流,男主在妻子发怒之后曾经一度为爱所动要回归正常,却终归败在了异象之下,做出更加疯狂的举动,导致妻子带着孩子出走。这样的结果相当于宣布“亲情的失败”,我相信这在大部分正常人的观念中应该都是难以接受的,换句话说,正常的观众在看到此处时就已经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男主归类于“非己”而摆在价值观的对立面了,这恰恰意味着主角对观众情感的背叛,主角不明不白地成了一个不是反派的反派。至于后面这电工还主动出轨去亲吻那位单亲妈妈这样的戏份,此时的观众已经完全成了站一旁看热闹的围观者,而绝不会有代入感。
        最后说第三条。如果说电工这个男主成功“转型”到了观众的对立面,那么对于观众来说情感上还有可能进行代入的主要人物就只剩下了那位单亲妈妈。毕竟有人对亲情不管不顾、抛家弃子,那么相比起来这位为了寻找儿子而决意闯入禁区的母亲形象似乎立刻显得高大丰满了起来。然而不知是当时的斯导太过幼稚亦或是我还无法get到他的点,影片后半段对这位母亲的呈现却是越来越令人摸不着头脑。一个两三岁孩子走失了,作为正常的母亲而言,不知道他现在何处,甚至不知道他的生死,那种情形下母亲所想必然是孩子,而不会是去看飞碟——我相信这也是人之常情。再加上作为被动角色的科学家们在遇到外星人登陆之时所显示出来的拙劣的沟通技巧,观众有理由相信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可能会是这位母亲勇敢地站出来尝试去与外星人沟通,主动救出自己的孩子。结果却令观众掉下巴:在仍然不知道孩子身处何方的时候,这位母亲居然悄悄地躲藏在了岩石后面观看飞碟表演,并且还在情到浓时与那个出轨的电工接吻了?EXC. ME?
        如果说人设和情节都是败笔,那么相比之下节奏的冗长可谓是令整部电影的荒诞意味更显突出——时不时陷入惊讶不能自拔的演员们张开大嘴呆滞地瞪着天空,这几乎就是影片结束后观众对电影中大部分人物最深刻的印象;而在这些导演本意为激起观众好奇心的位置,却由于情感代入水平低下而变得索然无味,观众唯一能够期待的不过是接下来飞碟出场如何通过特效去闪瞎眼球罢了(而导演似乎是有这么个想法)。至于各种电影常见的伏笔、曲折之类艺术手法则基本没有见到,例如说前半段飞碟经过之处要令玩具自己发动、令各种金属器无端晃动,这些事件会勾起观众好奇心,但是剧情最后也没有给出任何说明;又如电工与一家子分开之后家人会不会最后回来找他,她们的下场怎样,相信这也是观众比较关心的问题,导演却将它们一股脑全丢给观众自己去猜想。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评论这部电影,我想应该是这样:当演员们不在目瞪口呆的时候,那么就一定是观众们在目瞪口呆了。
        又或许这恰恰就是剑走偏锋的斯导所设想的效果?

    • Jensen

          影片结尾的时候,当外星人从飞碟里面徐徐的走出来,猛然间唤起了我童年的一段记忆,十几年前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中看电视,当时电视机里面可能就是在介绍这部拍摄于我未出生前的电影,那个外星人的模样从此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过了这么多年,我才真正观看到了这部影片,不觉有点感叹岁月穿梭。废话不说了,说说我的一点感受。
          首先这真的是一部“大”片,说它是大片,不是单单因为场面宏大,时间很长,我想,这可能是包容了许多人类情感的片子。当人们面临远超过我们人类个体所力所能及的范围的事情时,普通民众是显得那么脆弱和渺小,那些我们所未曾承受过的事物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结果很可能就是影片里表现得那样,我们的小小生活根本经不起这样的冲击,变得一团乱麻,我们毫无能力抵抗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一个人所迸发出来的那种归属感和好奇心(这里用好奇心有些不合适,但是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表达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渴求),这无疑是一种人类本能中的最可以激励人的一类,而且这毫无疑问也是充满温暖的情感。影片的主人公是小人物,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电工可以在alien类型的片子中充当主人公,但是通过平凡的人们,才能更真实的体现人之本性。说到底,这部关于alien的片子,实质是在表现我们人类自我,而且导演的目的性相当明显和强烈。其实,说了这么一大堆,不过我觉得我不可能把这部片子说得很好,这部电影如此之“大”,我的人生经历相对于人类的本质简直是银河中的一粒尘埃。但是即便这样,我也可以多少体会到一些东西,很感谢这部电影,在如今每天浮躁的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像凝视那些霓虹而又温暖的飞船灯光一样,静静地凝视一下我们自己。

    • Jensen

      第一類接觸:
      妳在遠處發現了他,刻意背著他,而又趁他不經意時偷望了他兩眼,不著痕跡。

      第二類接觸:
      妳打聽到他的名字,一些軼事,一些誹聞,但都是眾說紛云。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他仍是單身,嗯。

      第三類接觸:
      在飯堂裡,妳遠遠瞄見他捧著食物盤望過來。
      妳低下頭,右手叉起半顆車厘茄,欲嚥又止。
      他真的朝著妳走來,步步壓逼。
      妳閉上眼睛,顫唇乾呷著飲管,任由凍檸茶忐忑亂旋。
      他似乎停定了,偏偏正落在妳身旁。妳的心叫妳:「噗卜—噗卜—」
      妳屏息凝氣,一動不如一靜,一靜不如一靜。
      劣久,妳不動,他不動,忍無可忍。
      妳拍檯而起問他:「你想點呀?火星人!」
      「金星小姐,妳不是一早就俘虜了我的心嘛。我來向妳自首呀。」

    • Jensen

             最近借了一本特吕弗随笔集,《眼之愉悦》,里面评论了许多电影和电影人,其中有一篇讲述了他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第三类接触》里扮演克劳德.拉孔布经历。他的一段话让我很好奇,“常常有人问我,我是否想对我的同行斯皮尔伯格提些意见或发表些评论。答案是不,决不。我希望做他眼中的理想演员,从不抱怨,从不提任何要求,也不提任何建议。我就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当他喊‘停’时,我像世界上所有演员一样,把目光转向他,看他是否满意。”通常人们总说文人相轻,当一个导演如此谦虚而诚恳地表达出对他的同行完全的信任时,足以引起人们的惊异。
          这好像是一部没有第一主人公的电影。1.一个小孩被外星人抓走了(那个小孩走路的姿态怪怪的超可爱,而且长得有点像彭于晏);2.一个电工出于挠心挠肺的好奇背弃了家庭;3.一群科学家尝试和外星人建立联系。特吕弗说过,法国电影首要关注的是人物,而美国电影首要关注的是具体的情境。而这部电影中,三条主线各由其性格决定其命运,而他们的最终命运则在最后一场的飞船降临的全景里交错。好莱坞的大场面与法国电影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至此水乳交融了。
          作为一部经典科幻片,特效在影片中占的比重自然不消说。虽然这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科幻巨制在今天看来有些破绽。但没人能否定那些场面的宏伟和视觉冲击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反观中国科幻片,无论是架构气势还是诚意都难望其项背)。例如电影开头那个科学家们在沙漠里发现飞机的场景,是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梅黛沙漠拍的,剧组在四架不停旋转的巨大螺旋桨面前把一只只沙袋倒空,制造出极富现场感的沙尘暴。有趣的是,虽然当时的技术有限,人们却发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在温水中挤入白颜料,拍出汹涌翻滚的云;大量运用重叠的方法,直接在胶片剪辑中把发生在地上、头顶上、天空中的画面重叠。
          特吕弗还特别指出了一幕:科学家们在接触到第二类人后相互鼓掌道贺。“这一刻让人感觉是影片的最后一幕,观众感到失望,他们希望还有故事发生。果然,不一会儿,有人向天空看去,他看到了空中汹涌翻滚、千奇百怪的云……影片就从那著名的第三次相遇重新开始……”
          对于电工洛伊这个角色,一开始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他极端强烈的好奇心,在于外星人第一次接触后的反应好像太过激了,有些难以理解。但导演的情感倾向在洛伊带领另外两个人逃跑时凸显了出来:特吕弗扮演的科学家看到他们的反抗时欣慰(或是神往?)地笑了。这也是科学家自己内心矛盾的写照。影片的最后,科学家对洛伊说,我妒忌你。这句话让这个角色有了灵魂,它暴露了一个科学家的软弱。洛伊是怎么成为被送往外空的人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他一个人登上了飞船?
          影片的最后也没有再交待洛伊的家庭如何。看来在他的妻子带着孩子们逃离他的时候他们就不再对他产生任何牵绊了。此后他的表现完全脱离了常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终于脱离了社会的规条,回归了本我,只跟着自己的心走。在他和那个小孩的母亲亲吻拥抱过后,有一瞬间我错以为他们会产生另一条感情线。但洛伊已经不是那样的人了,或许他已经从人类社会中解脱,他追问的是宇宙的真相。一个完全自由的人总有种狂喜的气质,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会由衷地羡慕他的原因吧。

    返回顶部